人民网北京11月25日电 (崔译戈、符园园、河贞美、孟凡盛)海南自由贸易港将在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随着全球航运资源加速集聚海南、涉外民商事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海南在国内率先以自贸港法规形式确立临时仲裁制度,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近日,人民网多语种记者团走进海南自贸港航运争议多元解纷中心,探访海南自贸港临时仲裁制度集成创新经验。
今年9月29日,海南自贸港航运争议多元解纷中心(以下简称“解纷中心”)在儋州洋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海南自贸港首个整合调解、仲裁、诉讼、事故处置功能的“四位一体”航运争议解决平台,由洋浦海事局、海口海事法院洋浦法庭、海南省仲裁协会、海南国际仲裁院共同打造,让当事人不出国门即可享受“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与国际接轨”的海事仲裁纠纷解决服务。
2024年7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规定》在国内率先以自贸港法规形式对临时仲裁作出规定,为商事主体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仲裁服务。海南省仲裁协会副会长黄文超分析,相比传统机构仲裁,临时仲裁赋予当事人充分意思自治,可自主约定仲裁员、审理流程和规则,尤其适合跨境商事主体的个性化需求。
黄文超指出,相比其他国际仲裁地,海南的独特竞争力体现在政策支持集中、区位优势显著、服务精准适配三方面。除《规定》外,新修订的《仲裁法》也专门为自贸港临时仲裁突破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海南的司法审查集中管辖等配套政策已同步落地。
“海南同时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国内市场与东南亚等广大国际市场,天然适配跨境贸易、海事海商等领域的纠纷解决需求。”黄文超说,海南正在围绕自贸港航运、跨境投资等特色产业打造“仲裁+调解+诉讼”多元解纷体系,给相关市场主体提供更丰富、更精准的纠纷解决服务。
今年初,海南自由贸易港首宗涉外临时仲裁案件顺利审结执行。海南省仲裁协会秘书长张引玉介绍,此案中,双方当事人合同原本约定在某境外知名仲裁机构仲裁。如双方当事人依约去外国仲裁,不仅费用和时间成本过高,且该案仲裁前财产保全在海南法院办理,外国仲裁裁决作出后仍须向海南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过程审查周期长且程序复杂。了解到海南自贸港临时仲裁制度后,双方当事人选择在海南自贸港实现“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
“双方约定适用海南自贸港临时仲裁规则,海南省仲裁协会作为本案指定机构,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了包括开庭场地、仲裁秘书服务在内的全程保障。”张引玉表示,此案总共才花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仲裁费用仅一万元左右。
黄文超指出,海南临时仲裁制度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制度灵活性、实践适配性、国际兼容性”的集成创新,当前已形成从立法到案例落地的完整闭环。海南省仲裁协会与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之间已形成常态化沟通、专业化协作和规范化流程的协同机制。他认为,上述案件充分展示了海南司法系统对临时仲裁的支持,体现出海南自贸港优良营商环境中司法与仲裁的高效联动协作,让市场主体对临时仲裁裁决的执行充满信心。
海南国际仲裁院发展部主任倪玮介绍,为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和开放,海南国际仲裁院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行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出台行业仲裁规则,比如今年初发布《种业仲裁规则》,下半年正在研究制定《海事仲裁规则》。
倪玮说,在仲裁员方面,海南国际仲裁院配备境内外优质仲裁专家,实现对仲裁当事人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障。目前1350名仲裁员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专长覆盖商事争议常见领域。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当事人选择范围,《规定》明确当事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名册外仲裁员,海南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和仲裁实践中对此予以充分尊重和保障,积累了丰富实践案例。
黄文超表示,随着封关脚步临近,海南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已迈入从制度落地到实践深化的关键阶段。海南自贸港将继续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