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律师同行交流的时候,提到了一个表达“客户情绪承载力”,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比“共情”更精确。
客户找律师,要么是事前预防、要么是事后纠纷处理,所以就产生了非诉和诉讼。不管是哪一种,律师都需要去帮助客户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
律师就是运用合法的一切手段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除却法律专业能力以外,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律师对客户的情绪承载能力。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想到婚姻家事案件中喋喋不休的当事人。
我这里并不局限于某种类型的案件客户,而是根据客户本身的固有的特点来说的。不论哪种类型的纠纷,民事、刑事、行政等,无非就是权益受到损害需要法律的救济。
权益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就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每个人对权益受损的耐受度是不一样的, 这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关联,所有类型的客户都会有情绪(好的、不好的、不好不坏)。
客户在寻求律师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以上不同情绪状态,如果是好的情绪,可能让人身心舒展,而不好的情绪可能就会让人烦躁或者不舒服。
而实践中出现纠纷的很多当事人情绪是不好的,可能是不安、担忧、焦虑,也可能是低落、义愤填膺等等。律师面对客户的时候,相当于开门做生意,不能将客人拒之门外。
律师希望共情客户,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但是架不住客户的反复唠叨、不配合以及陈述与办案无关的很多话语,而且有些客户还喜欢指挥律师,所以就会让律师感觉很累,是比做案件本身更磨人的心累。
有心累感觉的律师说明真的是好律师。律师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把客户的情绪承载在了自己身上,就像走路时不停往身上加包袱。即使状态再好的律师,如果长此以往,一定会非常累。
想好好服务客户,如果不听客户的表达,可能客户都听不进去律师说什么,这种沟通实际上是无效的。听客户表达,律师又不能把自己搞得太累,怎么做是需要律师去修炼的。这些在课堂上、听讲座都是学不会的,需要律师亲身在具体的个案中去成长的。
对于客户的情绪,律师可以做一个管道,不做接盘侠。律师可以让客户去表达,让对方的情绪不对自己起作用,就像流水一样,流过就好。
如果律师做不到,其实应该感谢客户给了照见自己内心的机会,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堵塞的,客户的情绪只是激起了我们内心固有一些东西。
当然,我一开始也是做不到的,会烦躁、会焦虑,有时候还有挫败感,我觉得这也不是坏事。这就是通过案件修炼自己的过程。
现在变得比之前更圆融,也慢慢明白,客户不会解决问题,所以才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专业人士可能不仅仅只是法律方面。想要做好律师,是需要综合成长的。
上一篇:积极协调妥善化解返水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