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旧坟、一片承包地,成为横亘在两家人之间的“情感高墙”。在重庆市忠县,一起因祭扫引发的相邻纠纷,让村民王某与张某两家从和睦走向对立,一僵就是二十年。在忠县行政复议化解中心的介入下,双方从“对簿公堂”到最终“握手言和”。
王某认为,每年清明张家祭扫都会损毁其苗木,多年积怨难平;张某则坚持“入土为安”,不愿迁动祖坟。争吵、投诉、诉讼……两家人的关系在一次次冲突中越绷越紧。
“这不是普通的土地纠纷,而是心结。”忠县司法局局长王义军一语道破关键。在受理该案后,调解员并未急于翻阅卷宗、作出裁决,而是深入走访,倾听双方真实诉求。“我们坚持以‘解心结’作为审理基调,让法律有力度,更有温度。”
调解之路并不轻松
起初,王某情绪激动,拍桌怒斥,不愿沟通;张某也态度回避,调解员几次上门都吃了“闭门羹”。更棘手的是,纠纷跨越二十余年,知情老人大多离世,土地边界模糊难辨,物证查找困难重重。
面对僵局,调解员迅速转变思路——从“找人证”转向“找物证”。他们走进田间实地查看,反复丈量地形,又前往档案局细致查阅历史资料。一页页泛黄的底册、一张张简易的地界图,在调解员手中逐渐拼凑出完整的边界真相。
情理法交融,破冰就在一瞬间
证据在手,调解员采取“分头沟通、双向共情”的策略。
在王某家中,调解员耐心倾听他多年来的委屈,理解他守护家园的坚持:“我懂你守家护地的骨气,这口气换谁都难咽下。”
在张某面前,调解员出示核查出的物证,清晰指出地界走向,也体谅他守护祖坟的情感:“祖坟是根,这份牵挂,我们比谁都清楚。”
调解员趁热打铁,组织双方坐在一起,把物证一一铺开,不偏不倚讲清事实,也诚恳劝解:“‘入土为安’是农村最看重的规矩,强行迁坟,谁心里都不好受。”
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王某的土地权益得到确认,张某承诺文明祭扫,共同守护邻里和谐。当两双布满老茧的手紧紧相握,压在心头二十年的石头,终于落地。
基层治理的温度,藏在“人心里”
这起跨越二十载纠纷的成功化解,是忠县行政争议调解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忠县行政复议调解,以“情为桥、理为基、法为纲”,在是非对错之外,更注重修复关系、化解心结,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今年以来,忠县将调解思维贯穿行政复议全过程,已成功化解各类行政争议47件,调解结案率达33.6%。(来源:忠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