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划过屏幕,轻点“法律咨询”的对话框,本是怀揣着维权希望的求助者,未曾想竟踏入了精心编织的骗局……近日,长顺县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为这场持续一年的网络诈骗画上了句号,也让法治的温度与警示的钟声,回荡在每一个寻求正义的人心中。
1999年出生的刘某某,曾是某法律咨询公司的一名法律客服,指尖敲击键盘间,本应传递的是法律的专业与温暖。然而,2024年4月离职的那一刻,他却偏离了职业的正轨,将公司的微信号变成了诈骗的工具。“加急费”“处理费”“诉讼费”,一个个看似合理的名目,背后藏着的是非法占有的贪婪;“会跟进”“没问题”“包处理”,一句句信誓旦旦的承诺,实则是诱骗钱财的谎言。从2024年5月到2025年4月,整整一年间,6名满怀期待的求助者,在网络的迷雾中误以为找到了希望,却最终遭遇财产的损失与心灵的挫伤——他们中有被纠纷缠身的普通人,有急需法律帮助的弱势群体,本想通过咨询走出困境,却因这份虚假的“专业”雪上加霜。
幸运的是,正义从未缺席。当公司微信账户被注销,这场骗局戛然而止。案发后,刘某某主动投案的身影,让这场错误的闹剧有了一丝悔过的底色。他如实供述罪行,将全部赃款26252元悉数退还,用行动弥补曾经的过错。
图片由AI生成
长顺县人民法院的法庭上,法律的天平精准而公正:诈骗罪的认定,是对违法行为的严厉追责;自首、认罪认罚、积极退赃的考量,是对悔罪态度的认可与宽宥。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缓刑二年、罚金五千元的判决,既彰显了法律的威严,也留存了教育挽救的温度,让这个年轻的犯错者有机会在缓刑期间反思过往,重塑人生。
这场案件,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网络时代法律咨询领域的隐忧,更照见了法治社会的坚守与温情。那些被诈骗的受害者,或许曾在深夜为被骗的钱财辗转反侧,为错失的维权时机焦虑不安,但当赃款退回的那一刻,当正义得以伸张的瞬间,心中的阴霾终被驱散。而刘某某的经历,更给所有年轻人敲响了警钟:职业的底线不可逾越,法律的红线不容触碰,一时的侥幸与贪婪,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即便走错了路,及时回头、真诚悔过,才能获得被原谅的机会。
“凡是用‘包赢’‘有关系’虚假承诺吸引关注的,凡是不签合同、急于要钱的,凡是收钱后失联的,都是诈骗的常见套路。”法官的提示,字字珠玑,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网络维权的道路。法律从不缺乏温度,更不缺少帮助弱者的渠道:公共法律援助中心里,有免费的专业咨询为你解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内,有细致的诉讼指导为你护航。这些正规的渠道,是法治社会为每一个公民撑起的保护伞,是真正能带你走出困境的希望之路。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伪装的“律师”终会被揭穿,虚假的承诺终将被粉碎。法律的天平永远公正,它惩罚罪恶,也守护善良;它警示世人,也温暖人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翔
通讯员 郭孟
编辑 何琴
二审 张谌
三审 范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