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和越南老百姓一起游戏。
1965年,越南战争的硝烟正逐渐弥漫至整个中南半岛。这一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3500名士兵作为首批大规模作战部队在岘港登陆,标志着美军正式从“顾问”角色转向直接参战。
这场持续十年的战争,不仅是冷战背景下两大阵营的角力场,更成为美国军事史上最富争议的冲突之一。而美国大兵与越南平民的互动,则构成了这场战争中最为复杂的人性图景。
美军登陆初期,海军陆战队士兵普遍对越南农村充满陌生感,双方不少的隔阂,产生了不少的误会和冲突。
为争取民心,海军陆战队推行“民事行动项目”(CAP)。士兵们为儿童分发糖果、修建学校,军医每周诊治数百名村民。岘港郊外的“希望村”诊所曾因救治疟疾患儿登上《生活》杂志。
1965年,吃美国罐头的越南小孩。
美国大兵和越南小孩。
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在军事行动之外,实施了一系列被称为“怀柔政策”(Hearts and Minds)的非军事手段,旨在争取越南民众的支持、削弱越共的影响力,并巩固南越政权的合法性。这一政策的核心是通过经济援助、心理战、民事行动和宣传等手段,试图改变越南农村地区的政治生态。然而,其实际效果却因战争本身的残酷性、文化隔阂及政策执行的矛盾性而大打折扣,最终成为美国在越战中的一大战略困境。随着战争的继续,美军的怀柔政策也玩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