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要征收房产税、某地医保缩小了报销范围……近期,半月谈记者看到多起官方政策遭“误读”的舆情。一些自媒体账号抓取民生领域热点话题,片面解读相关政策,借用“标题党”加以炒作,甚至直接造谣传谣,误导公众;另一方面,涉事相关部门面对汹汹舆情,三缄其口,不澄清、不辟谣,任由“误读”扩散发酵,损伤政府公信力,削弱群众信任感。
前不久,中部一乡镇发布《关于征收房产税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房产税”等字眼成为网络炒作热词,部分自媒体账号将此与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挂钩,引发舆论热议。
实际上,该房产税仅是当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征收的税种,且该条例第五条也明确规定,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纳房产税。因此,该“房产税”与“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中的“房产税”并非一个概念。但是,歪曲、片面的解读信息充斥网络,成为博取眼球、吸引流量、扰乱秩序的“噪声源”。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政策的“误读”并非单一领域的偶发现象。此前中央网信部门曝光的数批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中,就包含多条涉公共政策的谣言信息。比如,“留学生将享受六大政策扶持”“2024年职工医保缴费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多地将推行按‘工龄退休’”等。从中可以看出,民生热点话题是造谣传谣的重灾区。
民生领域政策屡遭曲解误读,网络“乌龙”事件一再出现,不得不让人警醒,问题究竟出在哪?
仔细分析相关舆情,在民生政策解读过程中,一些信息传播者不是不知道政策本质,恰恰相反,他们是“明知故犯”,为了吸引眼球,故意设置引人遐想的标题,有意提炼容易产生争议的字眼,挑动情绪,博取流量。同时,一些地方政策发布者也存在自说自话的情况,甚至在明知政策已经被“误读”的情况下,却因害怕舆情进一步发酵而选择保持沉默,加剧态势恶化。
当“解读不清”的政策发布者和“胡乱解读”的信息传播者在网络平台“碰到一起”,“解读不清”给了“胡乱解读”空间,“胡乱解读”反过来加剧“解读不清”,再加上民生热点话题自带“流量光环”,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涉民生领域政策屡遭“误读”。
政策被“误读”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可小觑。一旦虚假、片面信息抢占舆论场,导致受众先入为主,政府部门公信力将严重受损,最终造成引导舆论有心无力、澄清谬误成效欠佳。一些宣传、网信部门干部反映,抓住某一热门话题、众多账号跟风炒作的现象,已严重影响相关地区的工作秩序,既误导公众,也损害政府形象,这一局面亟待扭转。
一方面,政策发布者需加强政策解读水平,提高舆情处置能力。“政策是给大众看的,不是让大家猜想揣摩的”,信息爆炸时代,政策的透明解读和法律的普及宣传愈发重要,尤其是在重点民生领域,要排除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信息断层、噪声干扰,用及时准确、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给公众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网络平台要压实责任,把好内容审核关口。对于平台用户发布的涉及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应着重加以审核,避免片面、虚假信息充斥其间。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造谣者的打击力度,避免出现破窗效应。片面解读、造谣传谣之所以频发,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违规成本太低。因此,不能让“流量收割者”心存侥幸,对于利用民生领域热点事件,制造群体焦虑的无良传播者,更应依法打击,净化网络环境。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