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余晖
政知君注意到,近段时间以来,多地对过紧日子提出了要求。
最新的一例是吉林省。
11月20日,吉林省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胡玉亭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常务会议。
会议听取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的有关情况,提到“严格预算约束,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严肃查处违规挤占挪用等行为,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等。
资料图
几个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不折不扣推动落地见效。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更是关乎干部作风和群众信任的大事。
尽管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依然存在。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不小。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策,而是常态之举。
但也要看到,尽管三令五申,个别机关和干部中仍存在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的现象,一些党员干部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仍然屡禁不止。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是时隔近12年后,国家层面首次对这一条例进行修订,意义不言而喻。
新《条例》提到,坚持从严从简,带头过紧日子,勤俭办一切事业,降低公务活动成本,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中央部署,地方落实。半年多来,从公务接待到公车管理,从资产盘活到经费压缩,各地变化实实在在、可感可及,“过紧日子”正逐渐成为党政机关的行动自觉。
吉林省的会议重申,要贯彻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切实转化为“硬规则”,不折不扣推动落地见效。
第二,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管好“钱袋子”是关键。
吉林省的会议提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严格预算约束,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持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
什么是零基预算?即从“零”开始编制预算,在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以往预算安排基数,根据实际需求、财力状况、事项轻重缓急等统筹核定支出预算。
在传统模式下,财政预算编制一般会参考以往水平,以上年支出为基数来进行增减调整,这种模式工作量小、操作简单,但容易导致“为了花钱而花钱”、支出固化、资金效益不高等问题。
2021年以来,央地均已围绕“零基预算”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今年,“零基预算改革”更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积极创新。”
另外,“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提到了这一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2024年12月,吉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到彻底打破“基数+增长”固有模式,以零基为起点,以财力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绩效为关键,以执行为抓手,以监督为重点,坚持“量力而行、因事定钱、按事核资”,部门预算、重大项目、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等所有预算全部“从零编制”。
上述意见还提到,自编制2025年预算起,吉林省级率先实施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试点跟进改革;自编制2026年预算起,各地全面实施改革。
江苏、浙江、湖南、宁夏、内蒙古等也在2024年发布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方案。有业内人士预计,会有更多省份将改革提上日程。
第三,集中财力办大事。
反对浪费,不是要“一刀切”地不花钱,而是要砍掉不切实际的“花架子”“形象工程”,刹住铺张浪费之风,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关键的地方——该省的坚决省下来,该花的也绝不吝啬,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
党政机关节约一分,民生投入就能多一分。
数据显示,2025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压减,但保民生的资金却在增加。今年6月,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负责人葛志昊提到,2025年,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卫生健康等支出也都保持较高增幅。
地方层面,多地在强调过紧日子的同时,也都对民生保障提出了要求。
吉林省的会议就提到,“要坚持有保有压,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突出重大战略、民生保障,强化投入产出意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