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快报报道,近日,有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向记者反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某涉嫌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被警方带走调查。
据新京报11月18日报道,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人员称,涉事教师郭某已离职。
江苏科技大学人事处工作人员表示,郭某未在人事处认定教师资格,“不清楚他的情况”,学校或将就此事发布情况说明。镇江警方工作人员表示已介入调查。
如果郭某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属实,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林斐然告诉九派新闻,《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于学术不端等行为有明确规定,要结合其造假情况作出处理,如撤销教授职称、取消博导资格,甚至会得到开除的行政处分。类似这种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未来申请或参与财政性支持的科研项目,进行科研相关申报也会资格受限。
林斐然表示,要注意的是单纯的学术造假一般不直接入刑,除非其行为中间伴随伪造公文、印章等行为,就会触犯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等。而如果存在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的行为,金额较大可能构成贪污罪。如果存在挪用科研经费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等情形,则可能构成挪用公款罪。
江苏科技大学官网教师个人主页搜索郭某,显示“未检索到导师信息”。图/江苏科技大学官网截图
【1】曾与同校教师申请科学专利
18日,九派新闻致电江苏科技大学及其宣传部宣传科,截至发稿前电话无人接听。在江苏科技大学官网教师个人主页搜索郭某,显示“未检索到导师信息”。
同日,九派新闻在万方数据库检索到,2025年2月28日,郭某曾和该校其他几名教师申请专利《一种多级三维纳米层状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一名申请人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九派新闻多次致电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电话,截至发稿前电话无人接听。
2020年,郭某还以上海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名义申请专利《一种梯度纳米结构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但显示2022年“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
据央广网此前报道,江苏科技大学郭某科研团队研发的“超低温高强韧钛合金”,以1600MPa的全球最高强度、-250℃抗脆断能力及40%热稳定性提升,入选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郭某还以上海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名义申请专利。图/万方数据库
【2】律师:如果存在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的行为,金额较大可能构成贪污罪
如果郭某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属实,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林斐然告诉九派新闻,我国《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对于学术不端等行为有明确规定,要结合其造假情况作出处理,如撤销教授职称、取消博导资格,甚至会得到开除的行政处分。类似这种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未来申请或参与财政性支持的科研项目,进行科研相关申报也会资格受限。
林斐然表示,要注意的是单纯的学术造假一般不直接入刑,除非其中间伴随伪造公文、印章等行为,就会触犯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等。而如果存在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的行为,金额较大可能构成贪污罪。如果存在挪用科研经费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等情形,则可能构成挪用公款罪。
被问及学校是否会有连带责任,林斐然称,教育部2009年曾发布《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若查实学校在郭某的招聘考核、科研项目监管、经费审核等环节存在明显失职,比如未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监管机制、对学术造假线索隐瞒包庇等,就需承担相应连带责任。
“其所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所属院系,对其日常科研和教学行为监管不力,可能需要承担直接管理责任;其次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于科研项目审核、经费使用监督等出现问题,同样会被追责。”林斐然补充称,如果还有类似职称评定、荣誉申报等问题,学校人事部门等相关机构也可能被卷入其中。受到通报批评等处罚。
提及郭某的学生如何维权,林斐然表示,学生可以试着向学校相关部门,如学术委员会,学生工作处等进行反馈,甚至向江苏省教育厅、教育部等机构举报,进行维权。必要时保留自己民事诉讼的权利。
最后,依据《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对于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学术奖励、荣誉称号等需予以撤销,同时要追回奖金。郭某的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资格等职务职称,若与学术造假成果或违规获取的科研项目相关,也会被撤销。授予部门接到工作组消息后,往往会执行撤销和追回操作。
【3】有文章称其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及教育部专家库
“中华英才”微信号5月发文称,25年来,郭某始终致力于纳米结构材料、亚稳材料、复合材料的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创新研究和“卡脖子”攻关,聚焦纳米科技前沿。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185篇,其中国际顶刊和Top期刊影响因子前1% 115篇,他引30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1350次,其中7篇论文入选《材料学报》热点论文。申请欧洲发明专利66项(授权48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二等奖(2013年),其他国家或省部级一等奖三项,并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6年)及教育部专家库。兼任多个国际权威期刊编委、审稿人及国际学术组织主任委员。
文中还显示,1994年,18岁的郭某以685分成为陕西省理科状元,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的金属热处理专业。本科阶段系统学习材料成型理论,打下了冶金学基础。
1995年,因成绩优异转入周惠久院士门下攻读硕士,在周惠久院士的实验室,郭某第一次透过透射电镜看到金属晶界的微观世界,开始观察材料内部的“小宇宙”,纳米材料的种子。
1998年,郭某被国家公派留学到澳大利亚。在Judy Raper院士课题组,他首次接触到纳米材料研究。
两年后,郭某进入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山木准一教授指导下,开始与亚稳材料“对话”。
九派新闻记者 龚凌蔚
编辑 万璇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