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
11月9日上午,南京一间24小时营业的自助自习室内,埋头刷题的青年已早早将30多个座位填满。8时10分,张渊推开门,悄声走向自己提前预订的独立包间,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复习。就在前一天,她刚刚提交参加江苏省公务员招录考试的报名申请。“我今年刚满35岁,本来已经坦然接受无法‘上岸’的现实,结果考公年龄放宽,又给了我机会,这次全身心备考,奋力一搏。”张渊表示。
近期,2026年度“国考”和多个省、市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工作陆续开展,报考年龄上限由35岁放宽至38岁,为缓解“35岁焦虑”开了个好头。这一小步调整,引发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引发新的思考。如何让更多人在这场关于梦想与能力的比赛中公平竞技、尽展其才?制度、观念与实践如何持续协同发力?
□ 本报记者 林元沁
11月9日上午,南京一间24小时营业的自助自习室内,埋头刷题的青年已早早将30多个座位填满。8时10分,张渊推开门,悄声走向自己提前预订的独立包间,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复习。就在前一天,她刚刚提交参加江苏省公务员招录考试的报名申请。“我今年刚满35岁,本来已经坦然接受无法‘上岸’的现实,结果考公年龄放宽,又给了我机会,这次全身心备考,奋力一搏。”张渊表示。
“35+”考公,有人职业转型有人追求理想
“本来觉得自己没机会了,现在又像是进入了复活赛!”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不少“35+”备考生发出最多的一句感叹。
正在备考的36岁某工程型企业员工刘威也是其中一员,回忆起从手机上看到新闻的那一刻,他坦言既兴奋又忐忑。“喜的是多出两次机会,忧的是要重新拾起资料复习,应试能力已大不如从前。”提起考公动因,他坦言,更多因素是为了实现参与国家治理的个人理想。今年他报考的是江苏某区级单位的行政执法岗,希望将积累的专业技能应用于公共领域。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近日数据,2026年度“国考”共有371.8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比2025年增加30万人左右。“报考热度与放宽年龄限制有一定关系,但也并非绝对。”长期关注公务员招录工作的邵君怡告诉记者,最近陆续有“35+”考生前来咨询,大多因时间精力有限只选择了周末参加考前特训,一部分人顾虑试错成本选择放弃报考。“不少人担心一批35岁以上考公‘老手’的涌入,会不会挤占年轻人的机会,我觉得完全是多虑。”她认为,年龄门槛放宽,其他门槛并没放宽,考公要经历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多个环节,有些行政执法类岗位还要通过体能体测,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公平竞争。
采访中,记者接触到多位“35+”报考者,他们大多是社会人员和企业员工,其中不乏拥有丰富经验、专业技能和强烈报考意愿的人。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有一点感受很鲜明:这些外界眼中的“大龄考生”选择进入体制内,大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职业转型,或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抱负,目的性较明确,他们普遍不认同“当公务员就是图舒适、图稳定”的看法,而是把公务员当作一个更高阶的职业来追求。
张渊目前是一家城建规划企业设计部门副主管,因各方面表现优秀,工作已12个年头的她,无论是薪水和待遇都处于公司同龄人的前列。“选择考公,主要是感觉现在的事业平台有限,成就感不足。”在她看来,公务员这份职业更富挑战性,“从岗位、职级角度而言,不同的高度可以做不同的事,充满了变化和丰富性,我已经报考了江苏一个县级市市级机关的规划岗,都说人到中年别轻易换赛道,在不舍弃自身经验优势的前提下,我愿意闯一闯。”
年龄只是参考线,能力才是“敲门砖”
“最近正在紧锣密鼓开展招录考试的报名审核工作,年龄门槛放宽后,确实吸引了一些有着丰富职场经验的报考者,不少人从业经历和专业背景都非常契合招录单位设置的岗位需求,进一步拓宽了我们选拔人才的‘蓄水池’。”江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任洁接受采访时表示。
“公务员招录本质上是岗位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科学匹配,公共部门既需要新鲜血液,也需要稳重有经验的人才,一支既有锐气又有定力的队伍,才能支撑现代治理的复杂任务。因此,年龄只是参考线,能力才是真正的‘敲门砖’。”她说,江阴公务员队伍平均年龄在42.3岁左右,35—43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往往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成熟的职业素养,他们的加入能够弥补年轻公务员经验不足的短板,形成中青梯次配备的良性结构。
不少基层部门受访者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以县域经济强手昆山为例,由于各方面发展走在前,昆山对金融、法律、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工程建设等具有深厚行业积累的专业技术类人才需求很旺,部分专业岗位存在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具备深厚专业背景的公务员较为稀缺,仅依靠从基层逐步培养又难以迅速满足现实需要,有成熟工作经验的报考者可以‘即来即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相关岗位的录用质量。”昆山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当然,年龄和经验并非绝对画等号。前年,32岁的蔡雨晴从江阴市融媒体中心考到江阴市祝塘镇人民政府工作,前后的职业转变,让她感触深刻。“公务员体系的决策流程、文书规范、汇报层级与普通企事业单位、自由职业差异巨大,有过工作经验积累的‘大龄考生’可能比普通应届毕业生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机关严谨的工作节奏和文化,容易产生‘水土不服’情况。”她告诉记者,相对而言,不少00后体制内新人学历较高、思维活跃,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政务创新抱有高度热情,某些时候更容易在工作中快速崭露头角。
“‘国考’打破年龄门槛,其意义远超一次政策微调。”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春龙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延迟退休政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公务员招录打破“35岁门槛”,是适应新的人口结构需要。把上限提高,是让职业周期和人口生命周期更好地对应,公务员招录打破原来的年龄门槛,在全社会能够起到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他建议,调整之下,用人单位需要做的是把岗位画像画得更清楚,把评价指标做细做实,从而增强公务员招录制度对不同年龄人员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以更好地适应公务需要,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营造良好生态,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显性门槛放宽只是开始,隐性门槛的破解更需下硬功夫”“‘35+’进入公职队伍,还有发展空间吗?”“即便成功‘上岸’,后续晋升也可能受年龄制约”……社交媒体上一系列热议,传递出大众的疑虑。
邵君怡说,公务员队伍就好比一个庞大的系统,每个人各司其职,才能使这个系统正常运转。每个人起到的作用可能就是一颗螺丝钉、一个齿轮的作用,不可能每颗螺丝钉最终都会变成“发动机”。“所以,对于每一个公务员来说,晋升本来就不是易事。”
“‘35+’进入体制内,不是没有空间,而是‘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一位有着近20年工龄的市级机关公务员坦白表示,如果要说存在一些硬性约束的话,那应该是体制内的职级晋升,特别是走向领导岗位,确实有一定的“台阶”和“年限”要求。不过,从目前来看,能力本位导向已经不仅体现在招录公务员过程中,更体现在组织选人用人的全流程。无论省、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还是各用人单位都在积极从顶层设计上通盘考虑,通过科学的培养使用等机制,确保整个队伍年龄结构的动态平衡与总体活力。
昆山打破论资排辈,坚持任人唯贤,在聚焦初任培训期的同时,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优培优选,从全市公务员中选拔尖兵队伍,组建“成长沙龙”项目组,以成长促成才。项目组成员坚持自行制定计划、自发组织活动,靶向提升公务员履职尽责能力,实现“干部自我浇灌、向阳生长,组织发现识别、择优使用”双向目标。同时,推动干部在上下层级间有序流动,并有计划地选派各领域干部到中心工作、重大战略、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一线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我们关注和重视公务员队伍的持续性成长。”泰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鞠林红表示,泰州为新录用公务员跟踪纪实立体画像,一人一策规划成长“路线图”,用人单位结合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业绩评价等为新录用公务员逐人配备成长导师、制定引航计划、建立个人档案。建立《新录用公务员“青苗计划”培训跟踪纪实表》,从能力素质、政治素养、作风纪律、逻辑思维、专业素养等6个维度,全程记录新录用公务员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调查研究等各方面表现,为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和交流转任提供重要参考。
“适应变革,应当做好制度机制上的衔接,比如实施‘差异化’初任培训、设计‘多元化’成长路径、建立‘动态化’绩效评估体系等,为不同年龄段公务员搭建发挥专业经验的平台,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贡献科学评价,让‘经验’和‘活力’充分释放。”南通市海门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海门区委组织部以“业务学习社”为抓手,按“专业相近、业务相关”原则,将“35+”公务员精准编入经济运行、项目审批等专业小组,快速打通其原有经验与现行政策的接口。
“公务员并非一考定终身,除了正常的晋升渠道外,每年各地也都会进行公务员遴选考试,真正做到广纳贤能、人尽其用。对于公务员群体来说,这也是一个跳出现有单位或部门,找到上层空间的契机。对于有一技傍身的人,也可以选择抛开职务,遵循公务员职级序列,通过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提升职业待遇。”邵君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