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陈思佳】荷兰政府强抢中资半导体企业,使全球汽车供应链遭遇“大地震”,还严重破坏了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据香港《南华早报》11月17日报道,几名消息人士透露,为保障关键矿产和芯片供应,欧盟已要求其官员使用更温和的措辞与中国打交道,为紧张局势“降温”。
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4月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后,欧洲工业遭受冲击。欧盟随后与中国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谈判,试图与中国达成有关稀土出口许可的协议,希望说服中国发放更多许可证。
然而,荷兰政府于9月30日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突然下令,“强行接管”中国半导体领军企业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加剧了中国和欧盟之间的紧张关系。这起事件引发全球汽车供应链“大地震”,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汽车企业均面临断供危机。
消息人士表示,为确保稀土和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供应,欧盟已进入“降级模式”,要求其外交官员使用“更温和的措辞”与中国打交道,避免公开发表带有“火药味”的涉华言论,防止相关言论干扰欧盟和中国正在进行的谈判。
一名外交消息人士称,鉴于欧洲工业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欧盟现在不应该进行所谓的“扩音器外交”。
不过,欧盟也计划实施更“强硬”的对华政策,寻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推动所谓“去风险”进程。消息人士称,欧盟想通过这种“双重战略”向中国施加压力,同时避免矛盾升级。但《南华早报》认为,此举也可能使陷入低谷的中欧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11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议会议员交谈IC photo
上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论坛期间,欧盟官员着重讨论气候等合作领域的话题,尽量避免谈论中欧双方存在分歧的问题。例如,谈及中欧贸易关系时,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的幕僚贝恩德·比尔弗特发表了谨慎的评论。
比尔弗特说:“即使在这个场合需要更加圆滑的措辞,我也不想回避问题。现在的局势确实存在令人担忧,下行多于上行,但我们希望能够共同扭转这一局面。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保持接触并开展对话。因为一旦双方停止交流,我们可能陷入一个更加糟糕的局面。”
但在外交官员“软化”措辞的同时,欧盟正在推动更加“强硬”的对华政策,目的是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上周,欧盟呼吁尽快取消对价值低于150欧元的进口小额包裹给予免税的政策,计划于2026年初生效,此举旨在限制中国电商平台在欧业务的发展。
欧盟委员会还试图向欧盟成员国施加压力,迫使各国将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排除在5G网络之外。德国总理默茨13日声称,德国将在电信网络建设中排除中国企业,并计划就这一问题与法国政府进行磋商。
此外,欧盟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提出一系列新的法案,推动所谓的“去风险”进程。欧盟将在12月提出“工业加速器法案”,要求在欧洲投资电动汽车等行业的中国企业将技术转让给欧洲公司。欧盟委员会正在制定“ReSourceEU”计划,寻求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消息人士称,今年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即将在南非举行,欧盟想要通过“措辞更温和、政策更强硬”的双重战略向中国“施加压力”,同时避免升级稀土和安世半导体等问题。但《南华早报》指出,欧盟言行不一的做法也可能使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对于中欧关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此前表示,欧方个别人士固守冷战思维,被虚假信息裹挟,刻意放大分歧,对中国和中欧关系缺乏正确认知,这不仅影响中欧合作,也对欧盟自身不利。希望欧方能够真正树立客观理性对华认知,奉行更加积极务实对华政策,确保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