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你们,拖了大半年的工资终于有了着落,这下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拿到调解协议书的工人陈某激动地说。
近期,在信宜市综治中心的统筹调度下,信宜法院联合市人社局、市总工会,成功调处43起劳务合同纠纷,用高效联动的调解方式化解了群体性劳资纠纷,维护了劳动者权益与社会和谐。
40余名工人盼薪急
“我们跟着文老板做手工加工,从今年1月开始就没拿到工资了,家里等着钱过日子呢!”今年10月,多名工人陆续来到信宜市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大队求助。
据工人们反映,文某从广西某玩具公司进货至信宜,聘请工人进行手工加工,但因资金回笼不畅,自2025年1月起便拖欠工资,至今共拖欠陈某等40多名工人约17万元工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信宜市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大队将案件通过“粤平安”平台上报给市综治中心。
信宜市综治中心对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后,发现涉案工人中大部分已达退休年龄,无法通过常规劳动仲裁程序维权;且多数工人文化程度不高,对法律程序不熟悉,若走诉讼途径,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因举证困难影响维权效果。
为减少当事人诉累,实现“一揽子”化解纠纷,信宜综治中心立即向信宜法院、总工会、人社局发出联动调解邀请,启动“法院+工会+人社”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机制。
在信宜综治中心的统筹调度下,三方单位迅速明确分工职责:法院发挥专业优势,指派经验丰富的法官全程指导,确保调解程序合法规范;人社局立足行政职能,精准解读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核实务工事实等关键依据;总工会站在职工立场,耐心倾听诉求、疏导情绪,引导工人理性维权,同时向文某宣讲用工责任。多方联动,让调解工作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多轮调解促和解
近日,联合调解团队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调解。调解初期,双方情绪对立,工人要求一次性付清工资,文某则表示无力承担,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针对这一情况,调解团队采取“背对背”沟通与“面对面”协商相结合的方式。对工人一方,调解员们耐心解释法律规定,帮助其建立合理的诉求预期:“文某目前确实存在资金困难,若走诉讼程序,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拿到工资,不如协商分期支付,尽快兑现权益。”
对文某一方,则向其释明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拖欠工资不仅违反法律规定,也会影响你的商业信誉。不如主动协商解决,为企业保留发展空间。”
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沟通,双方逐渐放下对立情绪,开始换位思考。
最终,在信宜法院、人社局、总工会三方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调解意见:由文某分两期支付工资。双方现场签署调解协议后,信宜法院依法对该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消除了当事人的后顾之忧。
此次联动调解,将信宜综治中心、法院、总工会、人社局四方优势充分融合,实现了“1+1+1+1>4”的治理效能。信宜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积极参与诉讼与综治中心双向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体系,优化调解流程、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推动更多劳动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诉前。
撰文:李阳诗 通讯员 周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