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放心扶”有了法律保障
创始人
2025-11-17 08:07:12
0

□ 胡 波

“老人倒地扶不扶”这一社会难题,长期考验着公众的道德勇气。近日,无锡市出台《扶弱救急见义勇为专项奖励和救济办法(试行)》,以制度创新破解这一伦理困境。其构建的“奖励+救济+反诬告”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让见义勇为者既获精神褒扬,又有实质性经济托底和法律护航,为全国营造“敢扶敢救”的社会生态提供了范例。

法律保障是道德实践的后盾。无锡办法明确界定“扶弱救急”行为范畴,涵盖搀扶倒地者、拨打急救电话、实施急救措施等场景,并建立分层保障机制:对因救助行为遭受损失者予以专项救济;对无法自证清白者提供经济补偿;对因过失需赔偿但家庭困难者给予兜底支持。尤为关键的是设立“反诬告”条款,对捏造事实诬告陷害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从源头消除“好心反被讹”的顾虑。这种法律刚性约束,本质上是对道德行为不确定后果的“风险对冲”,让善意不再因潜在纠纷而退缩。

道德伦理需制度土壤滋养。无锡通过制度设计,将见义勇为融入城市治理。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民政、财政等部门出台优抚办法,为勇士提供助学、医疗等长效关怀;公安机关完善确认流程,确保善举及时认定;宣传部门通过“见义勇为宣传日”等载体,让凡人义举成为城市精神坐标。这种“制度+文化”的双重驱动,使“在无锡、放心扶”从口号变为市民的行动自觉。

法律与道德应当同频共振。见义勇为的本质是法律与道德的共生共荣,法律明确权责边界,为道德行为划定安全区;道德则通过社会认同强化法律的人本价值。当出租车司机丁克勇因见义勇为被城市铭记,当助学金温暖见义勇为者家庭,当“反诬告”条款为善行兜底,法律便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滋养道德的保温剂。

无锡的探索说明,破解“扶不扶”难题,既需法律为道德撑腰,也需制度为善行护航。当“放心扶”成为城市基因,见义勇为便从个体选择升华为社会共识,这正是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的生动写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厄瓜多尔最大犯罪组织头目在西班...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电 综合消息:厄瓜多尔总统诺沃亚当地时间16日宣布,该国最大犯罪组织的头目、别...
广东首次出台养老金融专属政策 每经AI快讯,11月17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广东省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
9岁女童术后成植物人,家属起诉... 9岁女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后成为植物人一事迎来新进展。11月17日上午,女童家属起诉河南省人民医院...
英大幅收紧庇护制度引巨大争议 ●本报特约记者 陈 欣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11月13日,许多无家可归的移民在伦敦市中心...
原创 0... 近日,我国四川号两栖攻击舰在众人的瞩目中扬帆起航,开启了它的首次海试。这不仅是我国海军建设过程中的一...
日本外交部门高官今日访华,将解... 据央视新闻报道,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将于今天(11月17日)起访问中国,与中国外交部亚...
我省两部门进一步规范安责险制度... 本报讯(记者王旻)近日,省应急管理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安全...
日本外务省高官今日访华 将解释...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将于今天(11月17日)起访问中国,...
中指·政策要闻丨国常会部署促消... 获取最新政策解读报告 ☞ 戳这里,加入地产/物业/投拓/产城 摘要: 国常会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