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聆听/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低空经济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文件还规定在商业航天频率许可、发射审批过程中一视同仁对待民间投资项目,优化卫星通信业务准入政策。
这一政策举措意味着民间资本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将获得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为民间资本投资低空经济领域按下“加速键”。
政策红利集中释放,低空基建迎来大爆发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所谓“低空新基建”,是一个包含硬件与软件的双重体系。它既包括通用机场、垂直起降场、无人机巢、充换电站、中转枢纽等提供飞行器起降、能源补给、维护存储的物理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如5G-A、卫星互联网)、导航(如北斗高精度定位)、监视(如相控阵雷达、ADS-B)、气象预警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
图源:AI
当前,低空新基建正呈现出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从北上广深到县域,许多城市已将低空设施纳入产业规划和城市更新范畴,积极部署起降平台、通信监视、气象网络等设施与网络。
此次国办发文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政策红利的具体落地。文件还提到,对需报国家审批(核准)的具有一定收益的重点领域项目,应专项论证民间资本参与的可行性,并对具备条件的项目,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截至10月29日,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其中安排一定规模支持了符合条件的重点领域民间投资项目。
在国家层面,除最新出台的民间投资支持政策外,202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适度超前布局低空数据基础设施”。
而202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已将低空经济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且比例上限从25%提升至30%,为社会资本参与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杠杆支持。在行业监管层面,《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政策的实施,为低空基建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明确的制度遵循。
地方层面,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战略,推出针对性支持政策。安徽合肥发行8亿元专项债券用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低空智联网、地面基础设施体系等五大核心内容,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
央广网消息,东莞市近期发布了《东莞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十四条具体举措,力争一年内建100个基础设施。深圳市委也发文提出加快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及通信一体低空通信网络建设。
山东、贵州等省份也纷纷出台政策,将低空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当地重大项目清单,在用能、用地上给予重点保障。
中经记者报道,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推动低空基建投融资模式从“财政主导”转向“财政+市场化”并重的格局。
中央财经大学区域政策与规划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投融资地图(2025)》显示,专项债、政府基金与社会资本联动的金融工具体系正在形成,为低空基建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2025年9月10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提及的“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更被业内解读为低空基建领域的重大利好,有望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的融资成本。
社会资本入局:从“配角”到“重要参与者”
粤开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低空基建涵盖“硬基建”和“软基建”两大领域,前者包括通用机场、起降场(点)、充换电设施等物理设施,后者涵盖低空通信导航、飞行服务平台、管控系统等信息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低空基建主要依赖政府投资,存在建设进度滞后、布局不均衡、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
而民间资本的入局,正有效填补这一缺口。以东莞市政策为例,社会资本投资新建通用机场最高可获500万元补贴,新建或改扩建的低空起降基础设施可按实际投资的10%给予补贴。同时,东莞市鼓励社会资本布局低空通信、导航、监视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最高500万元的年度补贴。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分析,社会资本具备投资灵活性强、决策效率高、对技术创新有天然偏好等特点,能有效提升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和运营质量。能源补给网络、起降场及配套服务、低空通信网络等细分领域特别适合社会资本深度参与。
在融资端,社会资本也展现出强劲的参与热情。2025年9月至10月,零重力飞机工业连续完成三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近7亿元,资金将部分用于全国性绿色航空飞行营地建设,完善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值得注意的是零重力飞机工业近几次融资历程中出现了制造业、文旅、券商、地方国资等多元投资者的身影。
除传统的直接投资外,融资租赁、数据资产化等新型融资方式逐渐普及。
证券日报报道,在融资租赁方面,低空经济相关经营主体设备购置资金需求量较大,与融资租赁服务有较好的契合度。以江西省赣江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于2024年7月成功落地低空经济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资金渠道。
据中国经营报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低空经济专项债发行共计14笔,除合肥和越城区发行的专项债外,发行额度最高的为威海高区低空经济产业园区一期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发行额度为3.4亿元,债券投向多为基础设施。
在数据资产化方面,海宁市低空+经济城市综合数据资产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成功挂牌,价值突破2亿元。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接受《证券日报》采访表示,低空经济+数据资产既为“掘金”数据资源开拓了新模式,也为低空经济项目融资谋划了新方式。
针对低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的特点,各地正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融资体系。
在自贡航空产业园,政府投资早就有效带动了社会资本参与。2023年,自贡市财政对腾盾科创进行5000万元的股权投资,同时吸引了同一融资轮次的社会资本注入,解决了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和大型无人机研发的资金难题。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董晓宇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提出建议,应灵活运用国债、专项债、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基金等工具,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低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
政策赋能提速,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5年10月底,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低空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存在的基础,为低空经济的稳定运行与蓬勃发展提供着关键支撑。
我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正积极推进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管理空域。近期,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团队的《低空+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发布显示,我国低空经济走出了一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路径。目前,海南、安徽、四川、江苏等省以及南京、苏州、深圳、广州等地正在推进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运营。
然而,尽管我国低空基建发展迅速,但仍不足以支撑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映春教授团队指出,当前我国低空起降设施建设尚处于“试点探索”向“网络布局”的转型期,具体面临四大核心挑战:
其一,区域布局失衡问题突出,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不均衡格局;
其二,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力度欠缺,配套服务效能未能充分释放,难以匹配产业发展节奏;
其三,相关标准体系仍处于建设完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行业准则;
其四,空域管理层面需妥善统筹国防安全保障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双重目标,寻求二者间的动态平衡。
[引用]
① 民间资本可参与低空经济领域基建.北京商报.2025-11-11.
② 低空新基建云端造“高速”.瞭望东方周刊.2025-06-11.
③ 低空基建迎“政策红利期”社会资本大有可为.证券日报网.2025-10-31.
④ 一年内建100个基础设施!@东莞企业,14条低空新政重磅发布.央广网.2025-09-16.
⑤ “大额”低空经济专项债落地融资模式走向“财政+市场化”.中国经营报.2025-09-13.
⑥ 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码低空经济商业化进程加速.证券日报.2024-11-15.
⑦ 封面故事 夯实基础设施支撑,助力低空经济腾飞.科技与金融杂志.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