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组织的温情与调解的专业性有机结合,把冰冷的“权责计算”转变为温情的“善意解纷”,这一创造性人民调解模式正在造就揭阳基层社会治理的和谐风景。
2024年11月,揭阳市助爱回家慈善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揭阳创新探索的“慈善+调解”新模式落地生根。历经一年多的实践,该模式已在交通事故纠纷调解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打开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进一步助力推广“郑大进精神调解法”,深挖广东版“六尺巷”的文化内涵,打造“枫桥经验”揭阳模式。
先“情”后“法” 善意调解显成效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基层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特点,单一依靠传统调解模式已难以完全满足群众需求。“慈善+调解”新模式由此应运而生,这一模式依托慈善组织的公益属性和群众基础,融入专业调解能力,实现“刚柔并济”的纠纷化解效果。
与传统调解相比,慈善调解的特色在于将“情”字前置。在揭阳市司法局指导下,揭阳市助爱回家慈善会调委会创立“慈善关怀+专业调解”双核心理念,在依法调解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融入,综合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2025年3月,一起交通事故纠纷验证该模式的实效。付某驾驶的小型客车与吴某驾驶的无牌电动摩托车在揭东区磐东街道的一个交叉路口发生碰撞,事故造成吴某受轻伤,双方车辆也不同程度受损。交警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指出,付某未让直行车辆先行,承担事故全部责任;吴某虽存在 “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未经登记机动车上路行驶”的违法行为,但该行为与事故发生无因果关系,故无责任。
责任虽然明确,但事故双方都无所适从。吴某因不熟悉法律程序而对赔偿事宜感到茫然,付某则因承担全责而陷入焦虑。为尽快妥善解决纠纷,吴某向揭阳市助爱回家慈善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求助。
对此,调委会主任洪卫星指出调解的关键:“调解并非冰冷的权责计算,而是要在法律框架内,让当事人感受到温暖和尊重。”
不同于传统调解聚焦“权责划分”,调解委员会秉持“慈善为先,调解为桥”的工作思路,调解员先赶赴吴某处看望伤情,送上慰问物资,让他感受到社会温暖;同时与付某取得联系,说明调解委员会的慈善属性与“善意解纷”的调解宗旨,安抚付某的紧张情绪。
先“情”后“法”的方式,迅速缓解了双方剑拔弩张的对立情绪,为后续调解营造了善意氛围。调解员既细致解读事故责任和赔偿标准,又从慈善角度倡导双方友善解决纠纷:一方面引导吴某理解事故的“意外性”,在合理范围内主张权益;另一方面建议付某积极配合理赔,履行法律责任。
这种“超出法律义务”的人文关怀,让双方真切感受到调解的温度。最终,双方达成26726元的赔偿协议,包含医疗费、误工费、车辆维修费等,纠纷圆满化解。
“本来以为处理事故会很麻烦,没想到慈善会的调解员这么贴心。”吴某在签署协议时感慨道。
完善机制 “善治”效能大提升
为确保“慈善+调解”模式规范运行,揭阳市助爱回家慈善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构建了四方面工作机制: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全力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加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深化工作机制,夯实责任;加强法治宣传,调委会要求成员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化解风险隐患。同时,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开展法治教育,提升群众法律意识。
“我们将按照市、区两级司法局要求,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助力法治揭阳建设。”洪卫星表示,调委会将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调解效能。
慈善组织的介入软化了矛盾的对抗性,专业调解确保了纠纷解决的合法性,这种结合既传递了社会善意,又保障了法律公正。相较于传统行政调解,慈善组织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灵活性,更易获得当事人信任。如今,“慈善+调解”模式的优势正在显现,尤其在交通事故、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领域显示出独特优势。
揭阳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伟强表示,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调委会要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抓两干一加快”等揭阳市委中心工作,全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强化社会责任,坚定理想信念、锚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产业强市、和美揭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揭阳的实践表明,当慈善的温情与调解的专业性相结合,矛盾纠纷化解不再是冷冰冰的法律程序,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善治实践。这一创新探索,不仅丰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也为构建更有温度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揭阳方案”。
南方+记者 林捷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