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珺璐
立冬时节,走进镇江市七里甸街道综治中心,远远便瞧见蒋佃能和社区负责人正在接待室耐心地解释着什么。桌子对面是几张焦急的脸庞。居民吴家兄妹三人因房产分配和老人赡养问题起了争执,原本和睦的关系一度紧张,几乎要对簿公堂。
接到案件后,调解员蒋佃能第一时间安抚双方情绪,社区工作人员迅速走访老人的邻居和亲戚,核实子女平日赡养情况,街道法律顾问也随时响应,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摆事实、讲道理,一场即将激化的家庭矛盾被悄然化解。
“放在五年前,谁能想到调解工作还能这样开展?”走出调解室,今年53岁的蒋佃能感慨地摇了摇头。从司法所所长到街道党工委政法委员、办事处副主任,五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基层调解一线。“这五年的变化,真可以说是‘天翻地覆’。”放下手中的调解记录本,他呷了一口浓茶,话匣子也随之打开。
2020年,蒋佃能担任七里甸街道司法所所长。虽说是所长,但当时全所满打满算只有5人,而街道、社区每年的调解案件却超过千件。“忙起来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用。”那时的他,每天都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包里塞满了各种调解材料。
“最头疼的是遇到涉及多个部门的纠纷。”蒋佃能回忆,当时很多纠纷既涉及电路维修、违章搭建,又牵扯合同界定,不仅跨条线,还需上级协调。“都得靠调解员一个个部门跑。印象最深的一次,电话不知打了多少个,会议开了五六次,整整折腾了一个多月才调解成功。”
变化悄然来临。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司法、信访、公安、城管等多方力量在街道层面被整合起来。街道先是成立了矛盾调解中心,今年又升级为综治中心。蒋佃能成为首批调入中心的成员,并担任综合调解组负责人。
走进七里甸街道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医保、人社、司法等综合窗口一字排开。“现在的流程完全不同了。”蒋佃能指着墙上清晰的工作流程图说,依托矛盾纠纷一站式平台,从受理到处置再到反馈闭环管理,平均办结时间缩短40%。上周,一起因围栏引发的邻里纠纷,从接到投诉到圆满解决,只用了不到5小时。“当事人来到中心,我们立即组织社区、物业、法律顾问共同参与,当场拿出了解决方案。”
五年来,不仅调解队伍壮大了,工作的精细度也显著提升。蒋佃能告诉记者,街道陆续打造了“老兵调解工作室”“拉拉家常话 说说情理法”等一批特色品牌,让调解工作既有法的严谨,也有情的温度。“这样的专业团队,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他说,过去调解员像“万金油”,什么都要懂一点,却难言深入。如今通过“专职+兼职+专家”模式,综治中心汇聚了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智库”,根据需要随时参与调解。
更让蒋佃能欣慰的是,街道的调解工作正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发现”。五年来,大数据分析和“智慧网格”成为他和同事们越来越依赖的助手。居民可随时随地线上反映诉求,平台还会对独居老人用水用电等关键信息进行动态监测与智能预警,治理的精准性与效率显著提升。
“未来,我希望调解工作能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智能化,针对不同类型纠纷形成标准化处理流程,甚至能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分析案情。”调解工作“鸟枪换炮”,在蒋佃能这儿,为民解忧的初心始终不改。翻开新一天的工作日程,他眼神坚定而从容。
窗外,阳光正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江苏画卷,正在无数个像七里甸街道这样的基层单元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