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解室里,面对法官温柔的询问,女孩小张红着眼眶,轻声而坚定地说出了心底的愿望——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人民法院近日成功调解的一起变更抚养关系纠纷案,这句简单的话,也成为最温暖的注脚。
2018年,小张父母离婚,约定由父亲抚养女儿。然而,因父亲的疏忽,小张不幸遭受亲属侵害,身心受到创伤。远在外地的母亲得知后心如刀割,立即返乡,下定决心要将孩子接到身边照顾。她认为孩子父亲未能尽到监护职责,当前环境已严重威胁孩子成长,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变更抚养权。
阿巴嘎旗人民检察院在核实情况后及时向阿巴嘎旗人民法院送达《支持起诉决定书》。承办法官在阅卷后也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起抚养权争议,更关系到一个孩子能否走出阴霾、重启生活。判决或许能定分止争,却未必能抚平创伤。本着“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法官确定了“调解优先、保护优先”的审理思路,力求在化解纠纷的同时,为小张重建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调解现场(阿巴嘎旗人民法院供图)
带着这份责任,法官开始了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面对父亲,法官既讲法理也谈亲情,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监护人职责的规定,同时诚恳劝导:“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安全和陪伴。”面对母亲,法官细心了解她的抚养能力和具体计划,从居住条件到上学路程,一一询问确认。当听到母亲说“住处离学校就十分钟的车程,我能每天接送,功课和生活上,我们都慢慢来,不着急,最重要的是让我的孩子知道,妈妈会一直陪着她在她身边”时,法官才放心地点点头。
经过多次沟通,双方终于愿意坐在一起。法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永远是孩子的父母。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安心生活、专心学习。”在法官的温情调解下,父亲主动表示:“我同意变更抚养权,只要孩子过得好。”母亲也回应道:“你永远是孩子的爸爸,随时可以来看她。”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小张由母亲抚养,父亲按月支付抚养费至其成年。
签字时,母亲哽咽道:“谢谢法院,我终于能带孩子回家了。”父亲也红着眼眶承诺会履行责任、多陪伴孩子。一纸调解书,不仅改变了抚养权的归属,也让亲情在法律的护航下得以存续。
司法有温度,成长有蓝天,阿巴嘎旗人民法院始终秉持“未成年人利益优先”理念,在每一起涉少案件中,努力做孩子们无声却有力的守护者。(来源:阿巴嘎旗人民法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