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同学请拿出证据来证明,否则我会起诉你侵犯名誉权!”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胡老师在微信群发出的这则消息,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
事情的起因是该校校园账号“工商秘密”上一则匿名帖子,指责胡老师“上课刻薄、媚男、把没礼貌当幽默”。胡老师反应迅速而强硬,不仅要求平台提供发帖人信息,还明确表示“回重庆第一件事就是去南岸区法院起诉”。
事件始于10月29日,重庆工商大学校园账号“工商秘密”上出现的一则匿名帖子。帖子直指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胡姓教师,用“上课特别刻薄、媚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默”等字眼描述这位老师的教学态度。
这则没有明确指证的投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
胡老师得知后,立即在微信群中发出了该帖文,并强硬回应:“这位同学请拿出证据来证明,否则我会起诉你侵犯名誉权,我已联系工商秘密后台要求提供发信人信息,保全证据。”
她进一步隔空喊话学生:“你要对自己说出的每句话负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会起诉你”。胡老师明确表示,“回重庆第一件事就是去南岸区法院起诉”,并多次“艾特”了疑似投稿的学生李某。
面对老师的强烈反应和可能的法律后果,李某在群聊中紧急道歉:“很抱歉,我昨天在气头上,做了这些事。”李某解释,吐槽的缘由是上课抽背时自己未做好准备,且觉得胡老师上周对抽背的男生态度温和,自己却被老师批评了20分钟,感到十分难堪。
然而,对于李某的道歉,胡老师直接回应:“你的道歉我不接受”、“道歉这么容易,要法律干嘛”。
这起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观点两极分化。
一部分网友支持胡老师的强硬态度,认为匿名诬陷应该承担法律后果。“如果指控不实,老师完全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名誉”、“匿名不是肆意攻击的护身符”。
另一部分人则质疑胡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教育者的身份。“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批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沟通和理解吗?”、“为什么要用法律武器对付自己的学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胡老师作为法学教师,她的行为被视为一次“现身说法”——在法律权利受到侵害时,果断采取法律手段维权。但从教育学角度看,这种处理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效果的达成?
有教育专家指出,校园矛盾的处理应当遵循教育优先原则,法律手段应当是最后的选择。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校园匿名平台存在价值的思考。类似的校园匿名账号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它们本应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反映问题的渠道。
但当匿名发言变成情绪化攻击,当批评建议缺乏事实依据,这些平台的价值也随之受到质疑。
“工商秘密”这样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群体发声需求的一个出口。传统反馈渠道不畅,权力结构中的弱势地位,都促使学生寻求匿名表达的途径。
然而,如何保障匿名不代表不负责任,如何构建建设性的批评文化,是这类平台必须面对的课题。
同时,教师的反应也折射出教育关系中存在的紧张态势。当师生间的信任脆弱到任何批评都可能引发法律对抗时,真正的教育是否还能发生?
这起事件本质上是一起师生沟通失败导致的冲突升级。学生选择匿名发泄而非正式渠道反映,教师选择法律威吓而非教育手段,双方都未能使用恰当的沟通方式。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健康的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恰当表达批评,教师则需要包容学生的情绪和不成熟。
事实上,高校应当建立更加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和更加有效的矛盾调解机制。只有在正式渠道畅通的情况下,匿名发泄才会失去市场。
同时,法治教育的普及也至关重要。学生应当知道网络发言的法律边界,教师也需明确自身教育管理的权限。
当李某的道歉遭遇“道歉这么容易,要法律干嘛”的回应时,她已经收到了比任何课程都深刻的一堂法学课。 但胡老师可能忽略了一点:教育的本质不仅是证明对错,更是引导成长。
在这位老师的坚定维权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多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匿名指控时的无奈与愤怒。
而那位躲在匿名背后最终被迫现身的学子,此刻也许正在经历比课堂抽背更为严峻的考核——关于责任、勇气与成长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