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防范指南》。指南立足近年来梅州法院涉民营企业案件审判实践,归纳总结企业设立、发展、退出市场全周期各环节法律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136条具体风险防控建议,助力民营企业提升依法经营和风险防范能力,护航民营企业行稳致远。
指南内容涵盖企业内部治理、对外经营、劳动用工、知识产权等八个板块,在准确解读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企业关注的融资担保、保护创新等领域重点法律问题作出积极回应,将风险提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力求让企业家“能看懂、能记住、能管用”。
指南重点关注民营企业内部治理常见法律风险。提示民营企业应以书面形式订立出资协议、公司章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将纠纷化解在源头,同时对股权转让、股东权利保护、规范股东会召开程序、印章管理、企业解散及清算等公司内部治理风险作出详细解读,帮助企业优化内部治理,提升经营稳定性。
在对外经营方面,指南系统梳理民营企业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并对买卖合同、承揽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等常见类型合同进行风险防范提示,避免因合同约定不明带来纠纷或造成损失。在劳动用工方面,手册提示民营企业在招聘、签订劳动合同、用工管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方面需要关注的重点,帮助民营企业规范有效防范劳动用工风险。
针对民营企业关注的融资担保问题,指南专设一章,详细分析银行贷款、民间借贷、融资租赁和担保等不同融资方式的的法律风险和防控要点,最大程度预防和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指南提示民营企业加强对著作权、专利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注意防范商标权侵权风险,在申请注册商标、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等环节尽到合理审查义务,避免侵犯他人在先权利给企业带来损失。
在企业破产环节,指南提示民营企业审慎启动破产程序,并明确破产企业相关人员配合破产清算的法定义务,对破产过程中的财产保管保值、债权审查、债务清偿和财产追回等风险防控点作出重点提示,引导企业平稳有序退出市场。指南还全面总结了民营企业在涉刑事、执行案件的法律风险,便于民营企业了解法律后果,依法妥善决策。
南方+记者 何苑妮
通讯员 钟媛媛 梁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