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热点透视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连续3年突破万亿元,2024年达到13529亿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172项。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建成水库9.5万座、大中型调水工程200项、大中型灌区6924处、堤防31.8万公里,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正所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水利基础设施的积极投建,影响广泛且显著。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水利基建大项目能够拉动投资、带动就业,还能为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增添一把把“安全锁”,“面向未来,要坚持创新驱动,力促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跨越发展。”
01
水利基建规模、质量“双升”,为水安全筑牢根基
近年来,我国凭借大规模、高难度、高速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被海外赋予“基建狂魔”称号。将这一称号用于水利基建,同样不遑多让。“十四五”时期,我国积极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水和谐”,取得瞩目成就。
由9.5万座水库、200项大中型调水工程、6924处大中型灌区、31.8万公里堤防共同组成的世界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背后,正是持续不断推高的水利建设投资规模。水利部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将达到5.4万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1.6倍。
“治水安邦、兴水利民是我国围绕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入和积极构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核心要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速、现代化加快推进,成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的重要根基。
数据是成就的生动注脚。今年5月召开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二十八届大会暨第九十三届年会上,透露出一系列“世界第一”的数据,让各界对我国水利基建的卓越成就有了更加明确的实感。
目前,我国有水库大坝约9.5万座、总库容约1万亿立方米。2024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4.36亿千瓦,年发电量14257亿千瓦时。大坝类型、大坝数量、高坝数量、水力发电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一系列重要水利基建的落地投用,对维护江河安澜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功不可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宋献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治水即治国。水利工程不仅能够防灾害、促发展,更是务实且重要的惠民生、护生态工程。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作为国家积极构建的骨干水网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不同流域间的水源调配互济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宋献方认为,“重大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区域性缺水问题,更通过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实现了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水利部介绍,“十四五”时期以来,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等15项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引江济淮一期等12项重大引调水工程。新建和改造2150处灌区,完成7.35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830亿立方米,为沿线48座大中型城市1.95亿人提供了稳定优质水源,水资源总体调配和供水保障能力增强。
02
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跨越,激发水利基础设施综合效益
伴随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日渐壮大,国家水网建设也全面提速,带动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优化,以及国家水网综合效益的充分释放。近五年来,长江三峡、丹江口、黄河小浪底等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其间一系列科技创新、数字技术的引入对于我国水利基础工程建设的提质升级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引入是各行业探寻新发展路径的“催化剂”。近年来,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正在谋划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引擎、以国家水网建设为框架、以重大工程为支撑,全力构建系统高效的流域治理体系。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未来趋势,也是发展方向。”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在此次“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十四五”时期以来,水利部门系统谋划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全国大江大河洪水预见期从3天延长到10天。
2025年6月,《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中提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重点,系统谋划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水利部明确,促进数字孪生工程与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到2027年初步建成运行管理智能应用体系。
面向“十五五”,水利发展面临气候变化的极端考验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挑战。其中,确保江河安澜,还须依赖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推进,其间,数字技术赋能水利基建更加安全、高效、提质增效,对于进一步巩固水利硬件“支撑”,确保国家水网建设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大有裨益。
随着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智慧水利技术,构建水文监测网络,水利工程也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效益的跨越。
“从激发综合效益来看,以往更多依赖于经验判断与人工计算的用水调动,如今可以更仰仗于成熟应用的智能化调度手段,确保流域之间的水源调配能够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长久可持续。”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总工程师王银堂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的系列部署,须与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形成合力,真正实现“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进而确保科学调度和灌溉手段有的放矢。
为全球水利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指日可待。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正从“规模领先”向“质量卓越”迈进。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硬件的升级上,更体现在通过数字孪生、智慧水利等技术赋能,实现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效益的跨越上。展望“十五五”,伴随国家水网建设日益成熟完善,其承载的将不仅是防洪减灾、供水安全的底线使命,更是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的战略支撑。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