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满脸泪痕,指着嘴角的淤青哭诉丈夫长期晚归、拒绝沟通,只因多问几句竟遭推搡;丈夫却一脸不耐烦,辩解自己忙于项目加班,妻子频繁“查岗”让他不堪其扰,动手只是“一时冲动”。谁料调解过程中妻子突发急症,出现轻度呼吸性碱中毒,调解员不仅凭借急救技能守住生命底线,更以法律为盾、情理为桥,为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近日,记者走进龙华区民治街道了解这起家庭纠纷的调解处理情况。
女子突发呼吸性碱中毒
调解员紧急施救及时拨打120
近日,龙华区民治街道一位被丈夫殴打的林女士(化名)在派出所民警的陪同下来到了调解室。“他每天回来都很晚,问他干什么也不说,今天就多问了两句,他就推我……”刚在民警陪同下走进调解室,林女士(化名)便情绪崩溃,指着身旁的丈夫张先生(化名)泣不成声,嘴角有轻微淤青。而张先生始终面露抵触,反复强调“我加班已经够累了,她天天疑神疑鬼,我也是一时没控制住”。
双方争执不下时,意外突然发生——林女士的哭声骤然变得急促,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脸色瞬间苍白如纸,甚至出现了手脚抽搐的症状。“不好,这不是普通的情绪激动!”有着十余年调解经验、且系统学习过急救知识的调解员小张立刻警觉:长期焦虑叠加剧烈哭泣,极可能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若不及时干预,轻则意识模糊,重则危及生命。
没有丝毫犹豫,小张当即放下手中的记录笔,一边轻声安抚“大姐别慌,跟着我来”,一边快步从调解室急救箱中取出医用口罩,按照规范对折后轻轻罩在林女士口鼻处,通过限制过度通气缓解碱中毒症状。小张蹲在林女士身边,用平稳的语气引导呼吸节奏:“吸气数四秒,憋气两秒,呼气六秒,咱们慢慢来,很快就会好的。”过程中,小张始终紧盯林女士的瞳孔和面色,根据状态实时调整急救方式。短短几分钟后,林女士的抽搐症状明显减轻,呼吸也逐渐恢复平稳。
待林女士状态稍有缓和,小张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详细告知患者症状、所在位置及初步处理措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而此时,一旁的张先生仍在小声抱怨“她就是装的,没必要这么小题大做”,丝毫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有何不妥。
调解员逐条解读反家庭暴力法
男子承认错误陪妻子进一步检查
“张先生,我必须严肃跟您说,您口中的‘一时冲动’,可能已经涉嫌违法。”见张先生态度依旧轻慢,小张当即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宣传手册,结合真实案例逐条解读:“法律明确规定,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侵害行为,都属于家庭暴力。即便只是‘推搡’造成轻微伤害,也已触碰法律红线。若林女士坚持报警,您不仅可能面临治安处罚,还会影响个人征信,甚至对孩子未来的升学、就业造成影响。”
这让张先生的态度瞬间转变,抵触情绪被紧张取代。小张趁热打铁,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夫妻扶养义务、家庭沟通权利的条款,进一步指出他的双重过错:“婚姻里,‘忙’从来不是逃避交流的借口,忽视妻子的情感需求、用暴力解决矛盾,既是对法律义务的漠视,更是对婚姻责任的逃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终于让张先生幡然醒悟,他走到林女士面前,声音沙哑地说了句“对不起,我错了”。
120医护人员赶到后,经检查确认林女士为轻度呼吸性碱中毒,因前期处置及时,已无大碍。待医护人员离开,小张并未急于推进调解,而是先分别与夫妻双方单独沟通,精准梳理出矛盾的核心:林女士的“安全感缺失”,源于张先生长期的情感忽视;而张先生的“抵触情绪”,则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将妻子的关心误读为“查岗”。
找准症结后,小张组织双方共同协商,依据《人民调解法》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调解协议:明确张先生需定期参加家暴普法教育,每周至少留出3小时与林女士进行深度沟通,不得再以任何形式实施暴力;同时建议林女士通过社区心理服务站缓解焦虑,学习理性表达需求的方式。“这份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若一方违约,另一方可凭协议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通过法律途径保障自身权益。”签订协议时,小张特意着重提醒。
最终,林女士自愿放弃追究张先生的治安责任,张先生则主动提出陪同林女士前往社区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离开调解室时,张先生小心翼翼地扶着林女士的胳膊,两人僵硬的肢体语言明显缓和——这场从“急救”开始的调解,不仅守住了生命安全,更解开了横亘在夫妻间的心结。
观察
调解员既能当好化解矛盾的“老娘舅”
也能成为守护安全的“急先锋”
深圳各区纷纷结合实际探索创新,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基层治理路径。“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调解员的专业能力培训,急救知识、法律实务、心理疏导都是重点内容。”民治街道调解室负责人介绍,让调解员在面对复杂纠纷时,既能当好化解矛盾的‘老娘舅’,也能成为守护安全的‘急先锋’,用专业为辖区居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在龙华区大浪街道,2023年启动的“爱有方”家庭教育指导工程,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基层治理网格体系。通过培育“家庭治理细胞”,该工程推动家庭矛盾调解案件数量大幅下降:2024年同比下降67%,2025年第一季度再降63%,实现了从“事后化解问题”到“源头预防矛盾”的转变。
宝安区则通过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为情感家事纠纷处置插上“翅膀”。由宝安区委政法委牵头,联合公安、妇联等部门出台《宝安区家庭暴力预防救助与应急处置八条措施》《宝安区情感家事纠纷智慧联调系统运行工作指引(试行)》,建立起强制报告、首接负责、联席会议等完善的工作机制,让多部门协作处置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宝安区还搭建了智慧联调平台,实现纠纷信息实时共享、处置流程全程可溯。以西乡街道为例,近五年未发生“民转刑”恶性极端案件及重大妇女儿童权益受侵害舆情案件。龙岗区妇联则构建了全链条、体系化的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工作体系。通过联合各相关部门出台《龙岗区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健全龙岗区妇女儿童人身权益保障工作机制的意见》等制度。
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