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钱有闲”成银发族新标签,各类“坑老”“骗老”事件却随之频发。10月28日,重阳节前一天,南都银发经济工作室举办“银发族变‘待割韭菜’?聚焦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第三期沙龙活动。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从法律视角拆解“坑老”套路,手把手教大家识破线上线下骗局。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沙龙举办当天下午,北京高院也同步发布了多个涉及老年人消费陷阱的典型案例,涵盖养老机构“服务缩水却拒不退费”、网购适老产品遭遇“虚假宣传”等常见问题,凸显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的紧迫性。
10月28日,南都银发经济工作室举办“银发族变‘待割韭菜’?聚焦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第三期沙龙活动。
岳屾山提醒,老年人遇到骗局一定要及时报案,切勿因“怕子女批评”或“觉得钱追不回来”而犹豫;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监控私域直播,加快案件侦破速度。“只有家庭、社会、监管三方共同发力,才能让银发族远离‘待割韭菜’风险,真正实现养老不‘坑老’。”
“理论上,只要不被趁虚而入,就不会被骗,但现实中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岳屾山结合案例分析,线上骗局最擅长用“平台信任”和“精准营销”套路老年人。如今的线上骗局更趋隐蔽,骗子会利用AI技术合成新闻联播式视频,让老年人误以为“上了电视的就是正规产品”,而不少老年人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因对“权威平台”的信任落入陷阱。此外,私域直播也成为骗子规避监管的“新工具”,直播结束后无回放、无链接,老年人即便受骗,也很难找到维权所需的证据,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线下骗局则主要靠“小利引流”和“群体效应”突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岳屾山介绍,大家熟知的“送鸡蛋”套路已迭代升级:骗子先在小区门口以“免费测血压”“送小礼物”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关注,再顺势邀请他们参加有三五十人规模的养生讲座。在这种集体场合中,“群体智商”会削弱个人判断力,即便有人对讲座内容存疑,看到其他人都不吱声,也会下意识跟着相信。更隐蔽的是,部分骗子还会采用“长期培育”策略:先建微信群发红包、让老年人打卡听课,用20天左右的时间培养信任,等老年人放下戒备后,再推出高价产品诱导购买。很多老年人因自身认知局限或信息渠道不畅,就这样卸下防备,稀里糊涂买了无用之物。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从法律视角拆解“坑老”套路。
谈及线上线下骗局的共同点,岳屾山指出,“专盯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是其核心套路。一类是“情感弥补型”:如今很多老年人独自生活,情感需求强烈,骗子便化身“贴心主播”“孝顺销售”,每天陪老人聊天解闷,在填补情感空缺后再推销产品。甚至有老人明知是骗局,仍因“觉得小伙子工作辛苦”,出于同情购买产品。另一类是“业务迷惑型”:诈骗分子会冒充保险业务员,精准报出老人的保单信息,忽悠“旧保险不划算,退保换新产品更划算”,还会陪着老人到保险公司办理真实退保手续,等退款到账后,再以“办理新保险”为由骗走钱款;还有人在银行冒充理财人员,将老人原本的“存钱”需求,偷偷转化为“购买理财产品”,等老人发现时,资金已难以追回。
如何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岳屾山建议要多方合力解决。在家庭层面,子女要多陪伴、多关注老人,“我们接触的不少案例里,老人被骗了很久,直到愁得没办法才被子女发现,这说明平时对老人的关注远远不够”。他特别提到,有时老人参加讲座并非贪求几个鸡蛋,更多是为了消磨时间,子女多花点时间陪老人聊天,就能减少他们落入骗局的可能。在监管层面,政府部门也需持续发力:今年七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养老服务费最长预收周期不超过12个月,单个老人的押金不超过月床位费的12倍;北京、上海等地更是进一步收紧标准,将押金限制在月养老费的4倍以内,预收费周期压缩至不超过3个月,通过缩短付费周期、降低押金额度,可压缩骗子的“圈钱”空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王森 潘珊菊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