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近日报道,当前,一些在工作与家庭中艰难寻找平衡的家长们,将育儿任务“外包”给大学生——雇大学生陪着孩子做作业、读绘本、学拼音、出门玩耍、哄睡等。有家长表示,请大学生来陪娃,不仅成本会比请育儿嫂更低,而且大学生素质较高,更信得过。
图为孩子和伴读姐姐一起看绘本,图片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针对这一现象,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不少大学生对当“临时爸妈”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打出“985研究生在读”“英语六级”“有教师资格证”“会做饭”“会开车”等标签自荐,以此吸引家长注意。此类服务的时薪在100元至200元左右。如果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多,时薪也会更高。同时,还有一些大学生选择在家政服务类平台上兼职,认为通过平台找的兼职会更加正规,有保障。
不过从现实看,随着此类服务的增多,一些隐患也逐渐产生。例如,有的大学生未与家长签订协议,带娃时造成孩子受伤引发纠纷,有的大学生缺少应急能力,在面对孩子摔伤、过敏等紧急情况时难以有效应对。这也让“将育儿外包给大学生真的靠谱吗?”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赵树坤认为,这一模式精准对接了市场的供需两端,不能简单用“靠谱”或“不靠谱”来评判:一方面,当代职场父母因工作繁忙,确实存在对高质量陪伴和看护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具备提供此类服务的时间和能力。只要在充分做好法律风险评估的前提下,是可行的。但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走向规范,防范潜在风险。
那么,目前这种现象存在哪些法律风险?赵树坤分析指出,首先是可能引发侵权责任。对于大学生来说,处理陪玩、辅导作业、阅读绘本等任务可能还比较游刃有余,但是若涉及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护或生活照料,则风险较高,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违约纠纷并承担侵权责任。
其次是法律关系模糊。多数家长与大学生之间仅停留在微信沟通或口头约定层面,未签署书面合同。双方的法律关系属于劳务关系、雇佣关系,还是居间服务关系?实务中尚不明确。一旦发生意外,比如,孩子受伤或家中财物受损,大学生是否尽到了审慎的看护义务?家长是否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和必要的风险告知?这些事实都难以厘清,责任也极难界定。最终会导致法院在调解或判决时面临困难,容易出现“各打五十大板”的局面。
另外,还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大学生作为“外人”进入家庭私人空间,会接触到家庭成员的隐私。同时,家长为了安全安装监控,若未提前告知,则可能构成对大学生隐私权的侵犯。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上门带娃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学会保护好自己。赵树坤建议:一是要签订书面协议,其中要具体写明“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明确每次服务的起止时间、时薪标准、薪酬支付方式,以及最重要的安全责任条款,比如在发生意外或纠纷时,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这样万一发生问题,能有据可依。二是要培养风险意识,维护自身权益。对于按协议约定内容的服务,如果家长提出超范围的要求,要有勇气去拒绝;遇到任何异常立即与家长沟通,与服务相关的微信沟通记录、转账记录等都应妥善保存,避免事后产生纠纷。三是要注意保护他人隐私和自己隐私。大学生在上门服务时,不要拍摄家庭内部照片,不打听或参与对方的家庭纠纷,这既是对雇主家庭的尊重,也是在保护自己的隐私与安全。
而对于连接家长与大学生的家政平台来说,其绝不能只做撮合交易的信息中介,而是要承担起应有的审查、提示、保障与救济义务。既要推动服务标准化,为家长、大学生提供标准化的三方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又要加强身份核验,要求大学生上传学生证、学信网在线验证报告等能够佐证其身份的信息,也对家长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用户信息真实、可溯源,还要设立专业争议调解机制,在纠纷出现初期,平台应依据协议和双方保留的沟通记录,及时介入,协助双方厘清责任、沟通解决方案。
此外,平台可以考虑为大学生提供基础的技能与安全培训。内容不必复杂,但要实用,比如涵盖基本的安全须知、儿童心理基础知识,以及紧急情况的标准化处理流程等,帮助大学生更快、更专业地进入角色。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的结合。对于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来说,教育和陪伴的主体责任始终在家长自己,绝不能当“甩手掌柜”。家长应强化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在授权前与受托人充分沟通,明确职责边界、活动范围和时间节点,保持日常沟通,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变化和日常状况,确保孩子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同时,要做好筛选与风险防范。如果选择大学生等年轻人参与带娃,应核实其身份与基本素质,并通过签订书面协议的方式,明确服务内容、时长、安全责任及报酬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