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太感谢法官了,这次和解多亏了你从中协调,为我们双方都考虑得很周到,既解决了问题,也没伤和气,你辛苦了。”申请执行人张先生在电话里向法院执行局的法官连连道谢。这场始于朋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最终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以双方都满意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此前,张先生与王先生本是多年好友,因王先生急需资金周转,张先生便借出7万元。借款到期后,王先生迟迟未还,无奈之下,张先生诉至法院。一审判决生效后,王先生需向张先生返还全部借款,王先生陆续偿还1.3万元后疾病复发,不仅需要住院治疗,后续还需长期用药,暂时失去了还款能力。
得知情况后,负责该案的法官没有简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而是考虑到双方的朋友情谊,以及被执行人的实际困境,决定以调解化解矛盾。由于王先生身处外地,张先生也在乡下,双方无法到法院当面沟通,法官便承担起“远程桥梁”的角色,多次通过电话与双方沟通。
面对张先生的担忧,法官耐心解释王先生的身体状况和还款意愿,安抚其情绪;针对王先生的顾虑,又积极传达张先生的理解与让步,引导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经过数次的电话沟通,从还款金额拆分到每期履行时间,法官逐一细化方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王先生从三个月后(身体康复后)于每月28日前偿还借款1000元至借款还清时止。
“执行不仅是维护法律权威,更要传递司法温度。”执行法官表示,在办案过程中,既要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也要体谅被执行人的实际困难,用耐心和柔情化解矛盾,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如今,双方不仅解开了债务纠纷的“心结”,也为这段朋友情谊保留了余地,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