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出台全国首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市级地方法规,明年1月1日起施行
创始人
2025-10-28 10:27:48
0

●《厦门经济特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条例》明确将全市域划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 一般管控三类单元

●《厦门经济特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条例》构建源头预防和系统保护体系,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我市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成果以特区法规形式固化下来。图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 (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我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再次翻开重要新篇章——10月23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厦门经济特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成为全国首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市级地方法规。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条例》的出台是厦门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最新成果,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先行先试优势,通过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专项立法,固化我市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制度建设成果,为推动综合改革事项顺利落地、服务全市宏观决策、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营商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条例》是如何出台的?有何意义?有哪些亮点?本报为您详细解读。

立法背景

立足国家部署 深化厦门实践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202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行系统部署,并鼓励有立法权的地方研究制定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我市经过多年实践,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成熟,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制度建设迈进的基础。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立法,是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要求的重要举措和实践探索,为我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提供刚性支撑,助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立法过程

践行全过程 人民民主 锻造立法精品

《条例》是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计划中安排的涉综改项目之一。立法过程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精准选题、精良设计,突出地方特色,着力锻造立法精品,确保法规符合改革要求和实践需求。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提出的相关工作要求,为全面深入总结厦门在这一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高质高效完成这部先行性法规的制定工作,市人大相关专委会积极谋划、提前介入、深度参与,与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加强沟通协作,对立法中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制度共同研究、深入论证。

相关专委会坚持开门立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立法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比如,通过登报公开条例草案修改稿、开展多轮次的书面意见征询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召开部门及相对人征求意见座谈会,到企业和项目实地走访调研,重点了解生态环境准入集成改革成效和具体的立法保障需求;专项征求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建议,为增强法规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奠定坚实基础。

为完善制度设计,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专门带队前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生态环境领域专家对《条例》的意见建议;市人大法制委专门前往华侨大学法学院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参与国家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相关工作的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及其研究团队的意见建议。同时,市生态环境局也注意做好与相关国家部委的沟通汇报工作,确保《条例》在立法方向上符合生态环境领域立法的系统性、前瞻性要求,也为生态环境法典相关内容的编纂提供生动的地方实践样本。

《条例》经过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后表决通过。

厦门深入推进筼筜湖综合治理,筼筜湖已蝶变成白鹭翱翔的“城市绿肺”和美丽的“城市会客厅”。(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主要内容

聚焦制度创新 构建管控体系

《条例》共六章四十一条,总结固化我市实践经验,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概念、工作原则、职责分工、方案编制、协同联动、应用实施和监督管理等作出全面规定,构建源头预防和系统保护体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

●建立管控工作管理机制。《条例》确定生态优先、源头预防、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协同联动的工作原则;建立市政府统筹、各区推进、管委会和产业园区管理机构配合的管理体制;明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牵头职责及相关部门协作要求。

●科学规范编制管控方案。《条例》确定编制方案主体、内容,细化编制、发布、实施等程序要求;在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基础上,将制定清单实施细则、管控单元管理清单等我市特色做法在立法中予以确定,明确将全市域划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单元并细化相应管控要求,实行差异化管理;落实方案跟踪评估及其成果应用,完善数据共享机制。

●强化分区管控协同联动。《条例》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度融合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管理体系,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动态衔接,推动环境要素管理、环境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相互衔接;协同推进陆海统筹治理,加强减污降碳、碳汇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加强与周边区域协同联动。

●推动分区管控应用实施。《条例》规定发展规划、政策的制定需充分考虑管控要求,按照管控要求落实对产业园区和城市重点开发片区等的环境保护管理,强化对产业空间布局指引;推动大数据赋能,充分发挥全国首创应用平台的领先优势,完善在线政务服务和智慧决策功能。固化生态环境准入集成改革等系列综改成果,将全国首创的区域综合评估、综合管理名录制度在立法层面进行明确,实行环评差异化管理,并探索与多项审批制度深度融合,实现降本增效。

●完善分区管控监管方式。《条例》要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并融入信用监管;与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衔接形成激励;针对三类管控单元环境问题开展专项监管;将管控工作纳入相关考核体系。

亮点纷呈

先行先试

作为全国首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市级地方法规,我市打破该制度现有的“嵌入式立法”模式,制定单行法

《条例》的出台,为国家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提供地方实践样本,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立法的“法典+单行法”双法源结构逐步形成。“与此同时,《条例》系统集成了近年来,我市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领域的实践成果,有效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改革与现有法律规定之间不甚匹配的矛盾,并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等制度协同做法写入法规,形成长效制度予以保障。”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詹源介绍。

制度引领

率先全国将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整体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等各类规划,建立空间共管、业务共商协同机制;率先实施“一单元一策略”精细化管控,探索形成以具体单元为单位精准施策的管控模式;建成全国首个应用平台,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数字化管理体系……多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践探索,形成诸多可推广经验。一系列先进做法被吸纳进中央改革文件,形成具有引领性的制度成果。

而此次《条例》的出台,通过特区立法上升为刚性约束和法治保障,推动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从政策措施向法律制度的转变,成为我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又一生动实践。

固化成果

依托精细化、数字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我市紧抓综合改革契机,深入推进环境准入各项制度集成改革。

为充分发挥法律规范对制度改革的引领作用,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记者注意到,《条例》中既吸纳了我市在全国首创的准入清单实施细则、管控单元管理清单等制度成果,也固化了在全国首创的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区域综合评估(环境影响)、首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综合管理名录》等改革成果,凸显厦门实际、厦门需求、厦门特色,为改革破除体制障碍,也为综合改革事项顺利落地提供法律支撑,实现立法与改革相衔接相促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双赢。

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企业优化工艺,落实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市生态环境局 供图)

声音

为国家建立相关制度贡献“厦门经验”

“将厦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成果以特区法规形式固化下来,不仅会为生态环境参与全市宏观决策、优化产业布局、服务营商环境提供必要法律支撑,还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源头预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市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助力。”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胡军表示。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面做了大量改革和探索,制定《条例》,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生态环境部鼓励并支持我市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地方法规,这也为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贡献‘厦门经验’。”胡军称。

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领环境准入集成改革,是厦门市综合改革破立并举的典型实践。通过立法,将为综合改革清单事项整体顺利落地实施保驾护航,为持续深耕审批制度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

点击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我市拥有多项全国首创

让“绿色标尺”刻度更精细,持续书写生态“高分卷”。自2019年起,我市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的探索从未止步。目前,我市把全市域划分为134个管控单元,根据每个单元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实施“一单元一策略”精准管控。

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成熟,我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拥有多项全国首创举措,并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推广——全国首创准入清单实施细则、管控单元管理清单,建成全国首个应用平台,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任务,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基础上,集成10万多条环境准入要求,融合239个要素图层,为364个行业提供准入指引,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累计指导超过1.3万个建设项目优化选址、调整布局或工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源头预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同时,我市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准入集成改革:出台全国首部环评与排污许可综合名录、首个区域环评地方标准,系统集成环评与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等5项制度融合审批,通过排污许可证承载环境管理要求。单个项目全流程可为企业节省70个工作日以上,免除排污权核定和环评编制费用最高可达80万元,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准入难、审批时间长、项目落地慢等难点、痛点。

数据是成效最好的说明——据统计,改革实施以来,已有超过2900个项目受益,累计节约审批时限8.7万个工作日,节省论证费用超亿元,避免无效投资12.46亿元。

“近期,我们已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实施情况跟踪评估。接下来,将按照《条例》规定,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动态更新,应用平台的升级改造,综合管理名录及其实施细则的修订,配套执法衔接管理要求的细化,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全链条管理。”詹源称,我市还将立足沿海城市特点,完善海洋等环境要素管控,率先探索海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试点实践。

(厦门日报记者 许晓婷蔡绵绵 通讯员 吴静婕 陈智勇 陈承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男子离婚“净身出户”后房屋被拆... 男子与妻子诉讼离婚时,面对法庭询问“婚后有共同财产没有?”男子回答“都给孩子了,我不要了”。几年后,...
延吉市司法局:秋季招聘会设法律... 为助力大学生规避求职法律风险、保障就业合法权益,10月25日,延吉市司法局在延边大学秋季招聘会现场设...
以色列南部靠近加沙地区解除民防...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27日发表声明宣布,以色列南部靠近加沙地带的民防应急“特...
湖南邵阳一男子直播挖蛇被咬,去... 10月27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有一名男子直播挖蛇时被蛇咬伤,他到医院检查后却自行离...
14岁男生被女同学打中左胸后瘫... 红星新闻消息,一场晚自习课间,14岁的男生小杨开玩笑称呼女同学为“大力女侠”,女同学用左拳击打他左胸...
沈伯洋,涉嫌分裂国家犯罪,被立... 重庆市公安局今日(28日)发布警情通报表示,为坚决打击沈伯洋通过发起、建立“台独”分裂组织“黑熊学院...
《法律适用》2025年第11期... 《法律适用》2025年第11期目录 专访 关于民商事审判中的法律适用统一与系统思维——访最高人民法院...
TVB资深演员许绍雄因病去世享... 搜狐娱乐讯 28 日凌晨,许绍雄因癌症引发器官多重机能衰竭,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 76 岁。...
00后用家用打印机造250多万... 日前,北京警方在工作中发现了一笔奇怪的交易。交易中涉及一张假币母版的图片,警方判断,买家很可能在印制...
美国法官驳回苹果App Sto... 据路透社报道,10月2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联邦地区法官伊冯娜·冈萨雷斯·罗杰斯(Yvo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