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那一年,美国的“两房”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影响了全球经济,而中国却依赖着大量低成本的工业产品支撑全球供应链,尽管如此,中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却逐渐上升,且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因为中国当时军力的相对薄弱。2008年,中国的军费预算大约为4177亿元人民币,按当时的汇率折算后,230万解放军士兵的人均军费仅为2.52万美元,接近国际公认的军力维持线,整个局势相当严峻。
然而,16年后的2024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时,中国的军费预算已达到2350亿美元,解放军的人员精简至200万,导致人均军费提升至11.75万美元。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实际购买力的影响,当前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于美元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解放军的实际人均军费已接近25万美元。这一军力的提升,让中国在国际博弈中获得了更强的底气。面对美债危机和美国的关税施压,中国坚持拒绝接受不公平的条件,展现出强硬的立场。
与中国的军力提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军力,其呈现出明显的“虚胖”特征。2024年,美军的军费预算高达9970亿美元,130万军人的人均军费达到76万美元,表面上的数字看起来非常强大,但实际上,存在明显的战力短板。美国政府仅停摆了一周,美军的家属便不得不依靠社会救济来维持生计。更糟糕的是,美国的半数航母都处于维修待岗的状态,新型驱逐舰的建造进度也非常缓慢。这些情况表明,美国军费的投入并没有有效转化为实际战斗力,更多的是在表面环节上的低效消耗。
到了2025年,中国的两款六代战机完成了试飞,直接对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F-35战机的订单稳定性产生了冲击。这种军力上的反差尤为显著。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单纯的数字差距,而是中美军费使用逻辑和责任主体的本质不同。
从军工企业的运营模式来看,中国的航空工业成飞在生产战机时,针对每一项零部件都进行严格的审价,确保利润空间受到严格控制。2024年,成飞的净利润为13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甚至不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单季度利润的零头。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则截然不同,其F-35战机的单价为1.5亿美元,利润率高达34%,每架战机的利润约5000万美元。这表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偏离了武器装备生产的核心属性,更加注重资本逐利。
此外,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还可以通过游说国会获取额外的补贴,而中国的军工国企始终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管理费率仅为1.86%。中国军工企业的重点始终是满足国防需求,而非追求利润。
美国军费使用中的浪费问题,也进一步拉大了两国的差距。美国曾出现过100美元成本的机械衬套,最终的采购价竟然高达9万美元的情况。F-35项目中,上百万个价值8500万美元的零部件丢失,核查比例却仅为2%。相比之下,中国在预算执行方面监管严格,装备研发、战略物资储备等成本由国企承担,不计入军费开支,进一步提高了军费的使用效率。
最根本的差异还在于两国的产业基础。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产能中占据了90%的份额,而美国的F-35战机生产则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材料。由于这一原因,F-35的交付进度已受到影响。中国拥有完整的军工产业链,驱逐舰的建造周期仅需两年,而美国同类舰艇的建造周期则需要三到四年。根本来说,美国的军费体系已被资本利益所绑架,资金大量流入了利益集团,而中国则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确保每一笔军费都高效用于战力提升。
从民众负担角度来看,中国军费占GDP的比重仅为1.6%,而美国则为3.14%。两国在军费投入的合理性和民生导向上,差异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