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美国一些军事分析家最近提出的一个堪称“绝妙”的战略构想——如何在跟中国开战时,既能让中国难受,又能让全世界继续用上中国制造的商品,同时还能避免核战争,甚至还能不让自己看起来像纳粹德国。听起来是不是比让猫学会游泳还难?但偏偏有人就认真地在学术期刊上讨论这个方案。
事情是这样的,《防务新闻》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两位分析家正在纠结一个难题:如果真的和中国开战,美国陆军确实有能力用远程导弹把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炸个底朝天。
这想法听起来很美军传统是吧?但紧接着,他们自己就开始挠头了——把上海、深圳这些港口炸了,全球供应链立马就得瘫痪,沃尔玛的货架要空,美国老百姓买不到iPhone和日常用品,通货膨胀能飞到天上去。那这仗就算赢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搞不好是自损一千二。
于是其中一位名叫内多夫勒的军官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咱们可以只打击港口的“子组件”嘛!比如精准敲掉几个起重机、破坏一段码头或者铁路枢纽,让港口暂时瘫痪,但又不会造成永久性损伤。这样既达到了战时封锁的目的,等战争一结束,中国就能快速修复港口,重新为全世界供货。听到这里,我差点以为他们在制定一个大型物流园区维护计划,而不是在讨论战争行为。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想着想着,他们突然意识到一个“小问题”:中国可不是伊拉克或阿富汗,她拥有世界第三的核武库和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你要是对上海、广州这些地方发动导弹攻击,这算不算直接攻击中国本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灵光一现”的瞬间,大概是整个讨论中最接近现实的一刻了。
于是,逻辑的小船再次调头,滑向了另一个更加清奇的方向:既然打中国本土的港口风险太高,那我们去打中国在海外投资和运营的港口总可以了吧?比如巴基斯坦、希腊、斯里兰卡那些中资参与的港口。
这个主意妙啊!妙就妙在它完美地避开了与中国的核战争风险,然后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入侵第三国主权的典范。这脑回路,简直是把一场双边冲突升级为“与全世界为敌”的速成班。美国军队跑到巴基斯坦或者非洲国家去抢夺中国投资的港口,这画面太美,让人不禁想起历史上某些国家动不动就进入别国领土的“优良传统”。
最讽刺的是,其中一位分析家自己都承认,这种思路在美军文化里是“反直觉”的,因为美军传统上追求的是快速决胜。而另一位专家则直接点出:切断中国海上贸易,靠海军封锁不就完了?空军和海军已经有无数种办法做到这一点,何必劳师动众去抢港口?更何况抢完了怎么管理?谁出钱维护?难道战后美国还要转型成全球港口管理公司吗?
通篇读下来,你会发现这些分析就像是在玩一个“战略跷跷板”:一边压下去一个问题,另一边就弹起来一个更大的问题。他们既想赢得战争,又不想承受经济代价;既想展示武力,又害怕核升级;既想压制中国,又不愿面对战后世界的烂摊子。最后得出的结论,居然是要“保护敌国基础设施”,以便战后继续做生意。这哪里是战争计划,这简直是一份充满自责的全球化依存说明书。
说到底,这篇分析恰恰暴露了一个核心困境:美国战略界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与中国发生全面冲突根本没有赢家,但他们又不愿意公开接受这一点。于是只能绞尽脑汁,发明出各种自我矛盾的方案。
这些异想天开的讨论,反而成了和平的最佳广告:当对手光是为了“怎么打才能不自杀”这件事就得纠结出这么多绕来绕去的理论,那你大概真的做对了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