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需要很长时间,没想到开庭前就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了!”在武汉市江岸区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小王在调解书上签下名字,长舒一口气。就在几天前,他还和原公司因劳动争议纠纷对簿公堂。
这场纠纷始于2025年初。某科技公司以绩效不达标为由解除了与小王的劳动合同。小王认为公司不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还拖欠了业务提成、加班费等一系列款项。劳动仲裁未能平息争议,随后小王到岸北法庭提起诉讼。
“案子到了我手上,第一感觉就是‘棘手’。”承办法官鲁金顺回忆道。小王情绪激动,诉求高达20余万元;公司态度强硬,认为解除劳动合同有理有据。双方纠纷涉及多项劳动权益认定,且争议较大,若不能及时化解,可能导致矛盾激化。
“既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要帮助企业厘清用工风险,实现双赢。”鲁金顺在接收案件后,迅速启动“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与工会调解员刘姐分头推进,梳理争议焦点,缓和双方对立情绪,为调解创造良好基础。
“大家先不急,我们一条条来看。”鲁金顺决定采取“分步化解”策略,根据小王关于业务提成、加班工资、年假补偿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的诉讼请求,分四个部分,逐项分析解决。
“业务提成需要有明确的发放记录和考核依据”,他一边翻阅证据材料,一边向双方释明法律规定。
针对加班费争议,他明确指出:“加班工资的计算,需结合考勤和审批流程来认定。”
鲁金顺将法律规定与案件证据一一对照、逐项分析,帮助当事人准确理解权利义务。
工会调解员刘姐则在一旁敏锐把握着双方的情绪变化,适时引导他们换位思考。
“你们双方问题出在沟通上”,她耐心劝导道,“如果公司制度更清晰,是不是能避免这类纠纷?小王如果及时核对业绩,可能也不会产生这么大误会?”
鲁金顺拿出类案判决:“按照司法实践,提成争议如果证据不足,很难全额支持。但公司管理存在瑕疵,也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这番深入浅出的释法说理,让双方都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经过几轮有理有据有温度的沟通后,双方的对立情绪逐渐消融。鲁金顺趁热打铁提出方案:“我们把核对确认后的金额分两期支付,一方面保障小王的权益,另一方面也给公司缓冲的时间,如何?”
小王此时提出了自己的疑虑:“法官,分期付款的话怎么保障,我担心后面又要扯皮……”
鲁金顺解释道:“我们会启动‘闭环’跟踪机制,我和刘姐会持续关注着协议履行情况,在付款节点前提醒督促。”
这一次,小王和公司代表对视一眼,相继点头,心平气和达成了调解协议,约定公司分两期支付小王共计8万元。法院随后立即出具了调解书,为这场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之前担心调解之后拿不到钱,现在有了法院的跟踪保障,心里踏实多了。”小王表示。
而企业负责人更深有感触:“这次调解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纠纷,更让我们明确了内部管理的改进方向,有效避免了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姜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