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的制度优势 大党大国的长期主义
一艘艘大型货轮行驶在葛洲坝水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202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
五年规划记录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发展脉络和辉煌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制度创新。
新中国五年规划的编制实施,彰显了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依靠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优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关键时期的五年规划,再次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并将继续见证大党大国的长期主义视野、格局、追求。
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治国方略
清晰标记大党大国的大局观、角色观、发展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五年规划体现出怎样的特征?
袁北星:以编制实施五年规划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五年规划(计划)并非中国独创、独有。历史上,一些国家都在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上进行过探索和实践。但像中国这样,连续70余年持续编制实施五年规划(计划),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人重视规划、运用规划的文化因子早有沉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干事情先做准备、打提前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已经融入寻常,日用而不觉。这种基因和特质在中国共产党人这里,在制度和实践层面,以科学务实、稳健成熟的方式,历经风雨,终至发扬光大。
1952年12月,《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提出:“为了加速国家建设,除应动员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人力和财力以赴外,必须加强国家建设的计划工作,使大规模建设能在正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我国迄今已编制实施的14个五年规划(计划),推动党的主张通过制度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以各项任务举措层层分解、项项落实。回头望去,五年规划这一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治国方略,在波涛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了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规划工作,从在地方工作期间先后领导制定厦门15年发展战略、福州“3820”战略工程、浙江“八八战略”等,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国家五年规划编制实施,并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直面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在时间画布上,挥洒出波澜壮阔的发展长卷。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大河波涛,静水流深。浙江的“八八战略”推行了两三年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曾在人民日报撰文,题目是《学习贯彻党章: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坚强保证》。文内深刻地讲到了“优势”,思考了在规划落实上加强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这个最大优势,体现在五年规划上,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映照于两条轴线。横轴就是“全国一盘棋”,纵轴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两条轴线架构了中国向前发展的宏阔时空维度,清晰标记了大党大国的大局观、角色观、发展观。
向上生长、向好突破、向新延展
规划的优势赋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坚实底气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面对风吹浪打,甚至惊涛骇浪,五年规划的制度优势赋予了我们战胜风险、破解挑战的哪些底气?
袁北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并联式”发展完成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奠定了迈向世界一流强国的战略根基。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新型举国体制这一独特制度优势的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及其在每一个五年规划各领域具体实践的充分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里,五年规划的编制实施,其实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弊端,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规划性、组织性的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我们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五年计划为抓手,将有限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推动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从“一五”到“十四五”,历经“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阶段性演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向上生长、向好突破、向新延展的历史轨迹。从“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工程,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65项重大工程、“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02项重大工程……一大批重大工程接续性造就了中国发展的“顶梁柱”,并不断推陈出新。
网上曾热传一份2005年的旧报纸,版面内容是多国摩拳擦掌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如今再看,只有中国真正“说到做到”了。“嫦娥”奔月、“天问”探火、“北斗”指路、“天宫”览胜,脚踏实地的脚印都对接着当年高瞻远瞩的规划。
从五年规划的角度看“集中力量办大事”,集的是全党全国的力量,集的是各领域、各方面的力量,集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办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办的是把长周期、大跨度的重大项目建设变成现实的大事,办的是一年接着一年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大事。
中长期规划要从梦想变为现实,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基础牢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强大,这就使得思治国之本、定乾坤之纲、谋发展之策的壮举,能够在风雨不动安如山、纷繁世事多元应的坚实底气中,一步一步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面向“十五五”,仍需更好发挥制度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重点,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集中更大的力量,去办事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更大的事。
哪怕山积九仞、路转千盘
扎根人民就有行进的踏实感、发展的确定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这句饱含高度清醒的话,我们都很熟悉。面对“逝者如斯夫”的自然时间,面对“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的历史时间,规划的科学性有哪些深刻体现?
袁北星: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均GDP仅119元,1952年人均储蓄仅1.5元。通过“一五”到“五五”时期的奋斗,以粮食统购统销、普及初级教育等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民基本民生问题;通过“六五”“七五”时期的奋斗,到1990年基本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通过“八五”“九五”时期的打拼,到2000年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通过“十五”到“十三五”时期的跋涉,到2021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
将“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民生福祉”等理念转化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指标,形成“十四五”规划中的民生福祉类指标超过三分之一;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以上,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等,使民生幸福更加可感可及,这正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为“十五五”时期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奠定了厚实的民心基础。
五年规划是一份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扎根人民的蓝图,其中饱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恩格斯早在《神圣家族》中就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映射的是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温暖的民生底色。“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揭示的是规划编制实施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体现的是使规划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的理性追求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身体力行,就研究“十五五”规划建议亲自主持召开2场座谈会,听取7个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和党外人士意见。起草组面向全社会收到有效建言311.3万余条,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2112条,吸收其中452条,吸收率达21.4%。这些环环相扣、弦弦相系的推进,丰盈了“十五五”规划的民生成色:从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到畅通社会流通渠道,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诸多思路举措,生动展现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深层价值取向。
从本质上看,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规划领域的生动实践,是五年规划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制度优势极具生命活力的深刻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牵引国家发展规划书写,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浩荡征程的鲜活注脚。山积九仞、路转千盘,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有行进的踏实感、发展的确定性,就能够在时间的恒进中积跬步至千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