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
原标题:云南省总推动建立“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联动机制,“柔性治理”化解劳动纠纷——(引题)
彩云之南,工会架起一座“枫桥”(主题)
本报记者 赵黎浩
“孩子要读书,家里急用钱,两个月没收到工资了,准备申请仲裁。”“仲裁时效是45天,判决后职工不一定马上能收到钱,解决不了燃眉之急。”近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职工张某和云南省金牌调解员、勐腊县总工会维权保障股工作人员白正海说起被企业欠薪的事,白正海在仲裁庭开庭前将双方拉在一起进行调解,张某当天就收到4000元工资,3天后又收到剩余的4000元。
在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工作中,云南省总工会推动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全覆盖建立“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协作联动机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打造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云南品牌。
多元调解传递人文温度
技术员胡某因公司拖欠4.55万元工资申请仲裁,勐腊县总启动劳动争议调解程序。该案的关键在于调解小组捕捉到双方核心诉求:胡某需尽快拿到工资,企业需分期缓解资金压力。
律师告知企业,拖欠工资行为已构成违法,若进入仲裁程序,企业除需支付本金外,还可能承担逾期利息及仲裁费用。劳动监察部门警示企业:若拒不履行将列入拖欠工资“黑名单”,影响招投标信用。调解小组对企业说:“胡先生这样的技术骨干,跟着企业干是信任,寒了人心,以后谁还愿意跟企业共事?”调解小组回头又对胡先生说:“我们理解您的难处,但企业现在就像生病的人,需要给点时间调养。”
这一幕,是勐腊县总创新“工会主导+多元协同+民族特色”模式,通过“共情调解+法律震慑”,既兼顾企业生存压力,又依法维护职工权益的具体实践。后来,仅用20天就促成企业分两期支付胡某4.55万元欠薪。
勐腊县总维权保障股股长黄映辉说,这种“柔性治理”,用“共治”构建解决方案,既守住法律底线,又传递人文温度,让“法理情”三者有机统一。
流动仲裁庭就地化解争议
昆明市呈贡区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涉花市场主体企业1.5万余家,产业工人达6.5万余名,园区人多、物多、交易多,劳动用工形式灵活多样,易产生劳动争议。对此,呈贡区健全“工会+法院+检察+人社+司法”协作联动机制,依托“云花”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站等设立劳动人事争议流动仲裁庭和巡回法庭,促进劳动纠纷全链条的闭环处理。
马某因公司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向呈贡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申请。立案后,仲裁庭精准把握双方诉求的“底线”,仲裁员向双方当事人解读法律条文,双方当事人当庭进行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据了解,呈贡区总工会和区人社局通过资源共享打造园区工会驿站劳动争议流动仲裁庭,打破“坐等办案”方式,转变为上门服务、及时化解、就地化解。
近年来,昆明市总工会打造了一批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品牌,除了斗南国际花卉市场“巡回法庭进园区”外,还有盘龙区“智慧维权一体机”、官渡区新螺蛳湾商圈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等。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化解劳动争议案件1344件。
五方联动维护职工权益
在云南,劳动纠纷从对立走向对话,离不开云南省总推进“工会+”协作联动机制,不断完善职工权益维护体系。
据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宏介绍,省总与省高院、省检察院、省人社厅、省司法厅召开工作交流会,适时研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联合印发《云南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操作指引》。
近年来,云南省总成立由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等部门参与的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组建了68名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加强对重大劳动争议的联合调解。推进诉调对接、裁调对接,带动5个州(市)和90个县(市、区)总工会建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多元化解)中心,健全劳动领域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体系。推动所有县以上工会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建立协作联动机制,所有县级工会入驻同级综治中心。
此外,云南省总与省高院、省检察院联合发文推进“一函两书”制度,聚焦重点维权事项,向全省用人单位发出多份提示函,引导带动各级工会敢用善用“一函两书”制度。今年1月~10月,全省工会针对职工休息休假、女职工权益等事项发出“一函两书”543份。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