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25日,2025外滩年会“拥抱变局:新秩序·新科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在会上建议,加快构建一个“无条件、不缴费、普惠型”的社会养老金制度。他指出“最好的一个出发点就是目前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这个制度本身就含有无条件的成分。”
蔡昉指出,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讨论存在显著偏差。“领取养老金的人群当中,超过50%的人是领取的城乡居民。但是我们很多情况下讨论的养老保险改革或者是完善的时候,其实只放在职工养老保险上。”他觉得这不准确,因为把很大一部分的人群排除在外。
蔡昉从城乡养老保险的构成结构分析,他指出,除农村老年人外,还有很多非正规就业或者说叫灵活就业人群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比如私营劳动者、个体劳动者以及或许在单位工作,但不被单位作为自己员工的这部分人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个比例超过了60%,这部分人超过3亿人。除此之外,还有灵活就业的概念,也有2亿多人。还有所谓的新就业形态,也接近1亿人。
蔡昉称,这些群体的共同特点是养老保险覆盖率普遍很低,很多人不在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内。他警告称,若不能将这群人有效纳入第一支柱,我们的养老保险就谈不上公平性。
“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倾向于扩大灵活就业,就业形态越来越不正规,也就造成了我们传统的扩面的思路不再奏效了。”蔡昉表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针对当前热议的三支柱养老体系,蔡昉认为:三个支柱不是“三足鼎立”也不是“并列齐驱”,应该是第一支柱“一柱擎天”,没有第一支柱就没有第二、第三支柱,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
谈及AI,蔡昉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颠覆性的,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和进一步完善也应该与时俱进。他认为,人工智能也应该带来革命性的分享理念,也就是说我们会得到很大的生产率红利,但是必须设计好制度去分享这个红利,而探索新的养老保险模式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基于人口抚养比与劳动生产率的数据分析,蔡昉给出了乐观预期:到2035年,虽然人口抚养比每年上升4.6%,但劳动力人口劳动生产率年增速可达5.6%,加上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20%生产率提升,实际赡养生产率年增幅将超过7%。因此生产率的提高会快于抚养比提高。
蔡昉提出三项具体建议:首先,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出发,加快构建一个“无条件、不缴费、普惠型”的社会养老金制度;其次,职工养老保险应坚持现收现付模式,放弃积累,基于未来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前景进行优化;最后,对第二、三支柱采取“助推”策略,借鉴国际经验通过默认选择等方式提高参与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