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8平方公里的上海陆家嘴金融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里,有4.7万多家企业。这里外资企业集聚,以全市1/7的外资企业数量贡献了近1/2的税收和财力,以24%的规上外资企业贡献了陆家嘴44%的总营收。
外资企业如何在这里迸发活力?以奋迅·贝克麦坚时联营办公室为例,作为中国获核准成立的首家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该平台依托本土法律功底与实务经验,结合国际网络资源,能够更好地为国内外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就并购、资本市场、银行与金融、私募股权、劳动法、税务、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等广泛的商业法律问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奋迅·贝克麦坚时联营办公室/奋迅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施淼说,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和同事感受到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政府部门的专业、务实和对市场创新的支持,以及这里国际化、法治化、高效且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开放政策,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合作机会,已成为我们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与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一致、快速发展。从头部企业到中小企业,都感受到了中国大市场的机会和优秀的营商环境。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陈怡群介绍,今年1月至5月,上海市新设外资企业近2500家,实际使用外资超76亿美元,上海持续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落地最集中的城市。2020年以来,上海市建立市级重大外资项目服务制度,推动出台实施《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上海市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等。今年,上海市成立市区两级稳外贸调度专班,精准服务和对接企业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护航外贸企业稳定经营发展。
外资企业背靠中国市场心不慌
“我们刚刚统计出来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营收839亿元,增长率达113%。”总部位于上海的华勤技术证券事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创办仅20年,就已经是中国500强企业,他们的目标是未来5年内成为世界500强。
这是一家拥有“硬核”技术的公司,它的展厅里挂着一幅特殊的作品——用公司生产的精密电子主板拼搭出来的上海浦东陆家嘴江景。“这是我们公司不同时间生产出来的东西,很有意义,员工看到这幅画也很自豪,是我们公司与上海共同成长的写照。”华勤技术公共事务部负责人介绍,公司上半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达29.6亿元。
记者注意到,华勤技术的成长轨迹,与中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高度吻合。从2G时代到5G时代,华勤技术应时而变。2024年年底,嗅到具身智能等领域的新机遇,华勤技术董事长邱文生给企业制定了“3+N+3”的新战略布局。
第一个“3”是指公司成熟的三大核心业务——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数据中心业务;“N”是指由这三大业务衍生出的多品类产品组合;第二个“3”则代表公司正在积极拓展的三个新兴领域——机器人、软件和汽车电子业务。
上海给了这家公司发展的信心和底气。华勤技术证券事务部负责人介绍,公司现有约1.7万名研发技术人员,其中上海总部是最重要的研发中心,这里人才充足、地价优惠、政府人才服务到位。去年年底,华勤技术在上海总部成立人形机器人研发部门,人工智能相关人才在长三角地区集聚,上海是组建这支研究团队的理想之地。
植根中国38年,施耐德电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冒飞飞介绍,目前,中国是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和四大研发基地之一。
施耐德电气秉持“中国中心”战略,构建起以人才为基础、创新为引擎,研、产、供、销、服一体化的敏捷机制和强大生态圈,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冒飞飞表示,在上海能够感受到供应链优势、人才优势和政策支持。“上海有很多基地化的工厂,供应链是围绕长三角来布局的,所以方便供应商运送原材料。施耐德电气上海的研发基地位于张江地区,也保障了大量创新型人才不断输入。我们能感受到政府部门对工厂发展的支持,比如今年施耐德电气上海普陀工厂跟上海市经信委合作,目的是提升智能制造的水平,这背后有很多产业政策的扶持。”
助外国品牌迈出适应中国市场“第一步”
上海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以下简称“虹桥品汇”)作为承接和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的“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主平台,同时也是“丝路电商”辐射引领区建设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平台,帮助许多外国品牌迈出了适应中国市场“第一步”。
虹桥品汇副总经理颜奕斌介绍,很多海外品牌进入中国,最难的是如何适应中国市场,“每年进博会的数千家参展企业中,约9成是中小企业,其产品也许在部分区域或某个领域领先,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市场,他们缺乏经验。如何把他们的品牌和承载的文化、价值传达出去,适应中国市场,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费德是意大利葡萄酒品牌公司ITALIAN WINE BRANDS的亚太区域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通过进博会公司拓展了很多新的销售渠道,产品不仅销往沿海城市,也销往内陆地区。“在亚太区,我们看好中国市场。”
在虹桥品汇,还可以看到咖啡全产业链。虹桥国际咖啡港通过展示展销、资源整合、生态营造、规则制定等方式,赋能咖啡全产业链,聚焦贸易、人才和会展,全力建设“中国最大咖啡贸易枢纽”。
虹桥国际咖啡港汇聚全球200余家优质咖啡产业供应商,通过高效的贸易撮合与产业对接,带动贸易规模达30亿元,显著丰富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咖啡产业生态。
海南中豫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李影说:“去年我们结识了虹桥品汇和咖啡港,参加了咖啡港组织的第一届‘中国之选’全球精品咖啡生豆大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之后很快在这里布了一个展位,以此为平台开展业务。虹桥品汇的伙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拓展了新的可能性。”
在促进进博会“展品变商品”方面,虹桥品汇还通过直播基地,进一步服务展商。虹桥品汇副总经理潘浩骏介绍,虹桥品汇直播基地共有60间直播间,包括场景式、仓储式、3D绿幕、明星VIP四大类型,可满足不同直播场景需求。
跨境电商高速增长,货运效率再升级
记者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了解到,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跨境电商四种模式进口、出口全部落地,跨境电商企业货物便利化运输试点加快推进,“十四五”以来跨境电商年均增速超35%。
跨境电商高速增长的同时,上海作为全球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货运效率不断升级。数据显示,2024年,浦东机场跨境电商货量为47.77万吨,同比增长30%,位居全国航空口岸第一;今年1月至8月,浦东机场跨境电商货量已完成37.98万吨,同比增长30.1%。
据介绍,为进一步满足跨境电商平台等企业业务需求,特别是针对跨境电商平台对带电池类、美妆类等敏感货物的运输需求,上海机场集团与电商平台、航科院专家及中外航司反复研究讨论,编制并发布《上海机场跨境电商货物便利化运输试点方案》,在确保运输安全的同时,进一步简化跨境电商出港货物收运流程。
上海海关所属浦东机场海关物控查检二处副处长何冬安说,上海海关持续优化航空口岸海关监管体系,促进通关便利化,支持上海航空枢纽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依托航班多、产业链丰富、营商环境好的区位优势,上海浦东机场不断提升航空货物国际中转的操作时效。今年6月份以来,浦东机场国际中转货运量已连续3个月创历史新高;今年前8个月,浦东机场海关共监管国际中转货物1.7万吨,同比增长153%。”
此外,洋山海关物流监控四科副科长吴坤飞介绍了海关“联动接卸”监管模式。
“联动接卸”是在传统的“水水中转”基础上实现“水水直联,多港互动,内河承接,洋山装卸”一体化监管。在“水水中转”模式下,进口货物的海关查验在目的港完成。而通过联动接卸模式,企业可以在洋山海关办理进口放行手续,经专用驳船转运至目的港后直接提离。出口货物经驳船运抵洋山港后,海关优先安排查验办理放行手续,最大限度节省货物出港时间,从而降低企业成本。
以2025年最新开通的海宁港-洋山港“联动接卸”业务为例,洋山港与海宁港的联动,降低了外贸企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缓解了口岸周边地区交通压力及相关监管场所的疏港压力,营造了更为低碳、畅通的物流环境。据测算,每个标箱降低海河联运物流成本约200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王烨捷 陈凤莉 见习记者 李思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