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烈焰吞噬楼宇,半生积蓄沦为焦土;当浓烟呛入喉咙,疤痕成为永久印记——火灾的残酷,从不止于瞬间的毁灭。更令人煎熬的是灾后维权的困局:责任方相互推诿、火灾损失鉴定困难、赔偿协商举步维艰,伤痛之上再添维权之苦。
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法律守护灾后重建的希望。他们能梳理火灾赔偿责任链条,从起火原因到蔓延扩大,能揪出事故背后的隐形推手;他们能帮受害者争取合理赔偿,让医疗费用、财产损失不再成为压垮家庭的重担;他们更懂灾后维权的时间窗口,在关键节点对接鉴定机构、固定证据,为正义争取先机。本期节目,我们聚焦火灾维权,听卢麒律师介绍火灾赔偿背后的专业密码。
卢麒律师的专业底气,源于横跨多领域的深厚积淀。
他是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深保险公估师、四川大学硕士。曾任保险集团公司理赔中心总经理、现任中国消防协会火灾原因调查专委会委员、中国价格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火灾损失评估)、成都市律师协会保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法律顾问。
“办好火灾案件,仅懂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在卢麒律师看来,火灾赔偿律师与其他领域专业律师的核心差异,在于“深度跨界的融合能力”。
比如看火灾原因鉴定报告,若不懂电气火灾发生机理,就无法区分火烧熔痕、短路熔痕的特征差异,更谈不上进一步分析潜在责任主体;如果要判断火灾从A点如何蔓延到B点的过程,需要用到建筑防火设计与材料燃烧性能的知识,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法院责任划分的重要因素;火灾财产损失评估通常是案件的争议焦点,不了解损失评估专业知识,就不能对评估金额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也就谈不上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他强调,这些非法律的专业知识需长期系统学习,“临时抱佛脚是完全行不通的”。
火灾赔偿案件的难点,被卢麒律师总结为“三难”:取证难、定损难、定责难。
对此,他们团队摸索出“内外结合”的破解之道:对内,组建了包含专业律师、资产评估师、消防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的跨专业团队,分析案情时各专业视角碰撞,避免知识趋同;团队还实行“顶岗锻炼”——律师需参与损失评估、现场查勘,工程师需旁听庭审,双向实践让每个人都做到“一专多能”;对外,依托权威机构的技术支持,让专业意见更容易被法院采信。
前几年的一起商场火灾案,印证了这一模式的高效。当时负一楼电气故障引发火灾,烧毁地上五层建筑,几百家商户受损。卢律师团队通过比选承办案件后,多次查勘现场、反复优化评估方案,以流水化作业平行推进,专人对接商户沟通,高强度工作70天,最终99%商户签订赔偿协议,且无一起投诉,顺利化解群体性事件。
针对异地办案的客户顾虑,卢麒律师表示:“全国办案是律师的常态,我们每起案件至少配置3名团队成员,随时响应客户需求。”
更重要的是,外地律师能有效避免当地干扰,在重大争议案件中更容易保持客观公正立场,为权益保障再加一道防线。
访谈中,卢律师还颠覆了“火灾赔偿律师只打官司”的认知——他将服务边界延伸至火灾预防领域。
为企业提供事故预防专项服务,把消防安全培训“故事化”,以真实案例情景化呈现替代生硬法条;从法律与技术层面梳理生产现场安全风险,并提出整改建议。他也特别提醒:“消防安全是易碎品,需精心呵护”,企业不要“重生产、轻安全”,要做好消防演练和日常检查;个人需及时更换老旧电器,不堵塞消防通道。
“不专注,无专业;无专业,难解客户之困。”
20年来,卢麒律师用300余起火灾案件践行初心——不仅帮受害者挽回损失,更用行动推动消防安全源头治理。这档访谈也让观众明白:遭遇火灾时,找细分领域的专业律师是高效维权的关键;而防范火灾,更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