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宅基地纠纷闹得脸红脖子粗,没想到派出所联合村里一起调解,不仅划清了地界,还留了共用排水沟,现在邻里关系比以前还亲!” 提及不久前解决的宅基地矛盾,旧州辖区茶坡村村民许某忍不住为派出所的调解工作点赞。
近年来,旧州派出所紧扣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的核心要义,以 “源头化解矛盾、全量感知风险” 为目标,打破 “单打独斗” 思维,探索出一套 “党委牵头、群众参与、多元联动、闭环管理” 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截至目前,辖区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以上,用 “小调解” 筑牢了 “大稳定” 的基石,让和谐底色在辖区愈发鲜明。
“矛盾纠纷复杂多样,单靠公安一家很难根治。”旧州派出所所长汪伟仲深知,化解矛盾的关键在“联动”。为此,派出所主动向分局党委、辖区镇党委汇报工作,争取上级支持,将矛盾纠纷化解纳入地方社会治理整体布局 ——不仅推动各村成立由老支书、老教师、老党员组成的 “三老调解小组”,让熟悉乡土人情的 “身边人” 管 “身边事”;还联合综治办、司法所、土管所等部门搭建 “联合调解平台”,形成 “小事村社解、大事部门联” 的协作格局。
2025年3月,茶坡村许某与郭某兄弟因宅基地占地修建围墙,两家人多次争执不下,甚至险些引发肢体冲突。派出所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联合调解机制,联合镇综治办、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村 “三老” 调解员,先后3次上门拉家常、讲政策,既算 “法律账” 也算 “人情账”。最终,双方自愿拆除围墙,各退 20 厘米留出共用排水沟,一桩可能激化的矛盾在多方合力下圆满化解。
“矛盾化解,预防比调处更重要。” 这是旧州派出所全体民警的共识。为将风险掐灭在萌芽,派出所从“思想、责任、防线”三方面发力:要求民警对待每一起纠纷都耐心听、细心解,杜绝 “冷硬横推”;更创新性搭建 “两道防线”—— 第一道由村 “三老调解小组” 守好 “家门口防线”,力争 “小事不出村”;第二道由派出所联合多部门织密 “区域联动防线”,确保 “大事不出镇”。
与此同时,派出所还把排查工作融入日常,社区民警通过入户走访、院坝会收集民情,每周开展一次矛盾研判;重点排查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易引发不稳定的问题;在重大节庆、重要活动前,开展针对性排查,提前化解潜在风险。“以前村里有纠纷,总等闹大了才找警察,现在调解员常来串门,很多小事当场就解决了。” 村民们的感受,正是派出所 “预防为先” 理念的生动体现。
面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旧州派出所坚持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推行“分类调处”机制。对于邻里口角、小额纠纷等一般性矛盾,接警后立即组织调解,力争“当场化解、不留尾巴”;对于涉及多部门、久拖未决的复杂纠纷,及时上报并协调司法、综治等部门,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手段,形成“合力攻坚”态势。
辖区曾有一起历史遗留信访纠纷,因涉及多方利益,多年来始终未能妥善解决。派出所主动牵头,联合信访办、司法所等部门成立专项调解组,先后6次与当事人沟通,梳理问题症结、制定解决方案,最终促成各方达成一致,彻底化解了这起 “老大难” 问题。“没想到这么多年的心病,派出所真的帮我们解决了!” 当事人的认可,成为派出所调解工作的最好褒奖。
“调解不是‘一调了之’,要确保‘案结事了’。” 为防止矛盾反弹,旧州派出所建立了一套 “全链条闭环机制”。在排查环节,将口头报警、电话报警、村干求援等所有线索全量登记建档,确保 “矛盾不遗漏”;在协作环节,定期与法庭、综治中心、司法所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联动处置;在回访环节,对调处后的纠纷指定专人跟踪,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等方式,了解当事人满意度、督促协议履行,巩固调解成果。
今年以来,派出所通过回访发现 2 起纠纷有反弹苗头,及时再次组织调解,避免了矛盾升级。“不仅帮我们解决问题,还常来问情况,这样的工作态度我们信得过!” 群众的肯定,印证了闭环机制的实效。
如今,走进旧州辖区,邻里和睦、干群同心的画面处处可见。旧州派出所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枫桥经验” 不仅是“传家宝”,更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派出所将继续深化多元调解模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平安守护在身边,持续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