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水的墙面、紧绷的神情、互不相让的争执,一对邻居因房屋漏水闹得剑拔弩张,眼看多年邻里情就要破裂。近日,商丘市永城市人民法院司法技术鉴定部门跳出“鉴定依赖”思维,用耐心调解化解了矛盾,让司法的“温度”暖到了街坊心里。
原告、被告系楼上楼下邻居,原告一家长期在外工作。原告赶回家过年贴门画时,看到楼梯外墙潮湿,想打开门,门却被冰封冻住。
原告进入房内发现,楼上漏水将房屋房顶、墙壁、家具及装修全部淹毁。原告找到楼上被告,被告称其厨房爆管漏水。后原告因此事多次找到被告协商,经多部门协商,被告才愿意赔偿原告损失8000元,被告的赔偿与原告实际损失相差甚远,原告无奈诉至法院。
案件移交给永城市人民法院司法技术鉴定部门后,承办人员并未立即启动冰冷的鉴定程序,而是深入实地,细致勘验,确认了房屋确实存在因漏水导致的毁损状况。经研判后认为:启动鉴定虽符合常规流程,但必将耗费双方大量时间与较高的经济成本,更可能使邻里裂痕加深,埋下长久隐患。
司法技术部门主动超越传统“技术裁判”的定位,转而扮演起“矛盾解铃人”的关键角色。承办人员耐心向双方阐明鉴定可能带来的经济与时间负担,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更剖析了诉讼对抗对邻里情谊的潜在伤害。在技术事实的支撑下,他们引导双方从修复邻里关系、减轻彼此诉累的务实角度出发,反复沟通,弥合分歧。
最终,双方达成和解,被告自愿赔偿原告1.7万元,用于房屋受损部位的修复。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邻里诉讼,在鉴定程序启动前便得以温情化解。
司法技术的“温度”转变,不仅避免了“鉴定耗时、费用高昂”的诉累,更彰显了法院在化解民生纠纷中的主动作为。永城市人民法院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更灵活、更高效的司法服务破解纠纷难题,让公平正义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实现。
来源:商丘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