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分论坛在杭州良渚国际研学中心举行,在主旨发言中,中外考古专家学者、大遗址保护管理机构代表汇聚一堂,分享了来自世界各地区城址考古的成果。现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介绍了良渚古城反山王陵的考古新发现。
“反山王陵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王陵级墓地,内含多座贵族大墓,出土大量精美玉器。”王宁远说,最新考古发现在反山遗址外围存在一个长方形墙状结构,形成封闭性院落,初步判断可能是“墓园”。其中,东侧和南侧的院墙经碳14测年显示距今已约5000年,与“良渚玉琮王”和“良渚玉钺王”出土的反山12号大墓处于同一时期,表明当时已初步形成了早期陵寝制度。
“因为良渚时期还未发现文字,我们需要靠建筑、墓葬的信息去还原当年的社会组织关系。假如说这个院墙,我们证实是陵园垣墙的话,那就说明良渚贵族已经有陵寝的概念了。相当于贵族去世了不光是挑块地埋在一起,还要给这个陵修围墙,可能还有配套的享殿,就像秦始皇陵那样,它是有庙的。这对我们研究良渚时期的礼制提供了又一佐证。”王宁远介绍,最近,考古所在反山东坡布置四条探沟,开始对反山墓园南墙和东墙试掘,对部分边界底部发现的草裹泥进行碳同位素测年。确认了反山墓园的边界,同时发现部分边界底部草裹泥与外围水利系统年代一致。
据了解,这一考古新发现,得益于该考古团队实践总结的“空—天—地—数”一体化大遗址考古新方法。其中,“空”指的是航空遥感、无人机等,“天”指的是卫星遥感,“地”是传统考古的调查发掘,“数”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等全数字化记录。从良渚古城发现后,良渚遗址大的结构性发现,大多通过此方法找到线索,形成良渚大遗址考古的新范式。
与会考古学家认为,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为深入探究良渚社会的城市功能布局、社会结构与等级制度、人群组织关系以及贵族丧葬礼仪等方面,提供了关键性依据。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赵辉认为:“这对我们理解良渚的社会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这一发现对于研究良渚王城内社会成员的身份、社会运作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些资料,良渚社会的全貌也就越来越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