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中印直航恢复的暖风还没落下,两国就在世贸组织(WTO)杠上了。
十年前,印度曾拆开中国盾构机试图仿造,最终因核心技术的复杂而放弃;如今,在电动车领域,印度似乎想用同样的方式“走捷径”——通过高额补贴和本地化门槛强行孵化本土产业链。但这一次,中国不再沉默。
日前,环球网消息称,中国商务部正式向WTO起诉印度电动汽车及电池补贴措施,指控其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商务部发言人指出,印度相关措施涉嫌违反国民待遇等多项义务,给予本国产业不公平竞争优势,严重损害中方利益,必须立即纠正错误做法。
以电动车关税为例,4万美元以下车型税率为70%,超过4万美元的税率高达100%。这意味着一辆30万元的中国电动汽车进入印度,仅关税就需缴纳21万元,价格直接翻倍。
更讽刺的是,若企业愿意投资5亿美元建厂,关税可骤降至15%。这种“投资换市场”的模式,看似开放,实则将外资捆绑在印度尚未成熟的供应链上。
而8月印度推出《2025-2030电动汽车产业激励计划》,更是将矛盾推向高潮。表面上,此举是扶持本土制造,实则筑起一道“本地化高墙”——车企必须采购60%及以上印度零部件,才能拿到20%生产成本补贴。
简单来说,印度想通过高额补贴和本地化门槛,强行孵化本土产业链。
这种赤裸裸的进口替代政策,连欧盟车企都被挡在门外,更不用说占据全球电动车产业链核心的中国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起诉前并非没有给过机会。
9月5日,中印曾专门就此政策磋商,中方明确建议修改歧视性条款,但印度以“保护新兴产业”为由一口回绝。
这种态度,与其近年系统性限制中资的动作一脉相承:从逼迫中企交出股权,到用“安全审查”卡住10亿美元投资,印度对华经贸策略早已从“谨慎”转向“排挤”。
事实上,WTO早在2004年“美国—陆地棉案”中明确禁止此类排他性补贴。中国此次诉讼,既是为企业争取公平待遇,也是维护全球产业链规则的必然之举。
对于印度来说,印度电动汽车销量虽增长15.6%,但市场占比仅2%,全球垫底。靠纳税人资金堆出的市场份额,既未带动技术突破,反而因歧视性政策逼退外资。
印度对电动车的补贴堪称“全球最高”,畅销品牌塔塔的部分车型补贴率高达46%,远超中美日等国。
但高补贴背后,却是本土技术孱弱的现实——塔塔的电池来自韩国LG和三星,连电池管理系统都未完全掌握。
当前,印度对华政策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
一方面,塔塔集团主动与中国电建合作水电项目,印度智库呼吁加入中国“K字头签证”计划吸引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3月以来,印度对中国钢铁、光伏、化工产品发起15项反倾销调查。
这种既想获取合作红利,又在关键领域设卡的做法,使得中印关系始终难以突破信任瓶颈。
更长远来看,印度若坚持当前路径,或将错失发展机遇。
今年10月,中国电动汽车协会已发出风险提示,建议企业暂停印度大额投资,这意味着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产业链可能绕开印度。
而没有技术输入和供应链支持,仅靠补贴难以实现2030年电动化目标——正如印度仿制盾构机的失败经历所证明的,产业升级无法靠封闭实现。
根据WTO规则,印度需在30天内与中方磋商。若拒绝调整政策,案件将进入专家组裁决阶段,印度很可能面临败诉。
更严峻的是,欧盟已表态可能加入磋商,这意味着印度的补贴政策正引发多国反弹。
对莫迪政府而言,眼下有两个选择:
一是继续强推补贴,等到WTO裁决后被动调整,代价是错失外资与技术输入窗口;
二是借此诉讼主动拆除壁垒,吸引中企将电池产能转移印度,既降低本土车企成本,又助推供应链升级。
若印度放开电池领域本地化门槛,中国企业或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帮助本土车企降低成本、升级供应链;若放宽整车投资限制,外资技术注入有望加速印度电动化进程。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印度必须认清现实:在全球化产业链中,没有国家能靠单边保护实现崛起。
印度曾拆解中国盾构机试图仿制,最终因技术壁垒失败;如今在电动车领域再走“补贴换技术”老路,恐怕难逃类似结局。没有哪个国家能靠封锁实现产业升级,中印关系若想真正回暖,必须搬开贸易保护这块“绊脚石”。
中印关系的真正缓和,不仅需要直航重启和高层会晤,更需搬开贸易保护这块“绊脚石”。当合作成为双向共赢,而非单方面索取,莫迪的“印度制造”梦想才可能照进现实。
这场WTO诉讼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印度产业政策的矛盾与局限。当补贴无法换来技术,当保护主义阻隔了外部机遇,短期的市场繁荣终将暴露隐患。
而对中国而言,此次“亮剑”不仅是维护权益,更是在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的共识——唯有公平竞争,才能让真正有生命力的产业脱颖而出。
一句话总结:合作不是单方面索取,而是双向共赢。莫迪若真看重“印度制造”的未来,就该明白——公平竞争比违规补贴管用,开放市场比筑墙拒外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