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过程中,因装修质量、款项结算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当事人生活,还可能激化矛盾。近日,桃源县人民法院便成功化解一起历时8年因房屋装修防水工程引发的纠纷,最终在法官调解下,款项当庭结清,双方多年积怨得以化解。
刘某长期从事防水工程承揽业务,2016年11月至2017 年4月期间,罗某因自家房屋装修需要,多次向刘某采购防水材料。然而,罗某仅支付了部分货款,剩余1万余元欠款迟迟未结清。多次催讨无果后,刘某无奈向桃源县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帮助。
承办法官在案件审理中了解到,双方的核心争议焦点在于“防水材料质量”。罗某称,刘某完成防水施工后不到两年,自家屋外墙体就出现部分脱落,卫生间更是因漏水问题不得不返工维修,因此认为刘某提供的防水材料存在质量缺陷,拒绝支付剩余货款;而刘某则坚持,自己已严格按照双方约定提供合格材料并完成施工,且罗某当时已验收认可,剩余货款理应全额支付。
双方就因这笔欠款僵持了数年,期间不仅沟通无果,还曾恶语相向,甚至发生过肢体冲突。开庭审理时,双方情绪依旧激动,多次在法庭上争执不休,案件一度难以推进。
考虑到单纯判决可能无法彻底化解双方积怨,承办法官秉持“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原则,在庭审结束后采用 “背对背调解”的方式,分别与双方耐心沟通。法官一方面倾听罗某对质量问题的不满,疏导其情绪;另一方面向刘某解释罗某的顾虑,引导其换位思考。经过长达两小时的细致劝说,双方终于放下对立情绪,达成调解协议:罗某当庭向刘某支付8000元货款,剩余款项刘某自愿放弃。
“纠结了 8 年的事总算有了结果,我现在心里轻松多了!”拿到货款后,罗某向承办法官真诚致谢。而承办法官的一番话,更道出了调解工作的意义:“有些当事人争的不只是钱,更是心里的一口气。把思想工作做通了,让他们气顺了,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此次调解的成功,不仅为这起历时8年的装饰装修合同纠纷画上圆满句号,更体现了法院工作的温度。司法不仅有冰冷的法律条文和判决,更有柔性的调解与疏导,在解决实际争议的同时化解当事人的心结,真正实现 “案结事了人和”。
来源:指尖新闻
作者:刘益江 伍梦霞
编辑:邱琪
上一篇:榆社法院高效调处一起涉企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