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改革释放创新动能
成都理工大学把科研成果转化作为“一号工程”,以制度创新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的关键堵点。学校构建了“所有权共享 + 收益激励”的赋权体系,探索两种权属分配方式,让科研团队在成果转化中拥有更强的产权与收益权;同时增设“科技成果转化为主型”职称类别,形成“愿转化、敢转化、会转化”的激励链条。作为国家层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先行省份,四川自2016年起系统推进“先确权、后转化”,并在2020年上升为国家试点政策,为成都理工大学的探索提供了清晰的法治与政策路径。校长许强提出,将数字化贯穿“三全育人”,把成果转化纳入“有组织科研”,同步健全收益分配与尽职免责机制,搭建高校与政府、企业的协同生态,持续提升转化效率与质量。
标志性成果与产业化应用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交叉融合”,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从“0到1”“1到N”的跨越:高纯石英提纯、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等重大技术取得突破,其中3项技术入选“一带一路”清单并实现国际技术输出;面向国家重大工程与区域发展,学校长期服务“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川藏铁路”等超级工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刘清友教授团队为例,其油气装备关键技术与成果转化累计产值超100亿元,为深水钻井安全与高端装备国产化作出重要贡献;在防灾减灾方面,学校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已在四川、贵州等地广泛应用,去年汛期成功预警地灾60余起,并在甘肃永靖等地实现成功避险,显著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效能。
产学研融合与区域带动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成都理工大学与行业龙头共建高水平平台,推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学校与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围绕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打造面向国家能源安全的产教融合新范式;与华为、中软国际达成战略合作,建设领先级ICT学院与特色化产业学院,发力信创软件与数字化转型,助力“新质生产力”建设;与四川德源管道科技共建“油气智能装备创新实验室”,聚焦管道检测机器人、油气智能仪器等方向,打通“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应用”的转化链路。依托四川“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省内试点单位累计完成分割确权1446项、创办企业587家、带动企业投资近117.56亿元,成都理工大学作为试点高校之一,正以平台化、生态化方式加速成果落地与区域产业升级。
面向未来的布局与报考看点
面向“十五五”,学校正规划建设氢能催化剂中试生产线并推动量产,探索“作价入股”等更高效的转化模式,聚焦四川战略矿产与多能互补体系,打造从原创突破到规模应用的示范链条。对于考生与家长,这些布局意味着更强的科研训练、更优的产学协同实践与更清晰的就业赛道:学校已与华为、中软国际等共建产教融合平台,与长城钻探等龙头开展联合培养,科研与产业“双向奔赴”将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高质量岗位与发展空间。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就是选择与国家战略同频、与产业前沿共振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