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不用冻结,首期款也拿到了,这个结果我们双方都满意。”北京青年报记者10月16日从北京密云法院获悉,近日,该法院通过运用“执前扣划”机制,成功在诉前阶段化解一起标的额高达616万元的中介合同纠纷。既保障了债券企业的合法权益,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债务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据介绍,2021年北京某营销公司(以下简称营销公司)为促成与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业务合作,委托吉林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提供居间服务。在科技公司依约履行全部义务后,营销公司却因自身资金周转问题,迟迟未能支付616万元的费用。
多次沟通催要无果,科技公司于2025年7月将营销公司诉至密云法院,并同时提交了财产保全申请,请求冻结对方公司账户。
“经查明,被告公司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存在暂时的资金困难。如果简单冻结账户,可能引发停工、停产的连锁反应,反而不利于债务偿还。”承办法官王刚在梳理案情后意识到,一方面,科技公司的诉求合法合理,证据链完整,其权益需依法保障;另一方面,营销公司若经一审、二审、强制执行等程序,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停摆,反而让债务清偿陷入僵局。
承办法官王刚深入调研后,找到了两个关键切入点:一是保全需平衡“保障”与“风险”,依法冻结账户可筑牢执行基础,但需加快解纷节奏,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二是双方存在调解共识:营销公司并非无还款能力,只是难以一次性付清,愿意分阶段履行。科技公司虽急需资金,却也担心长期诉讼拖慢回款,更倾向“尽快拿到钱”而非“硬刚到底”。
基于此,承办法官确定了“以保促调、分步解纷”的思路:用账户保全为调解提供保障,同时结合双方需求尽快评估还款计划,避免“一刀切”裁判让原被告陷入官司泥潭,为后续解决问题铺好路。
保全措施完成后,承办法官王刚就第一时间向双方当事人释明利害。一边向科技公司说明:若走判决程序,流程相对较长、回款慢,反而不利于企业周转;一边跟营销公司强调:失信不仅影响企业征信,还会损害区域内的合作声誉。
慢慢的,双方情绪缓和,初步达成分期付款方案:被告分10期支付欠款及违约金,首期履行后就解除保全。
而接下来,首期83万元如何付款成了新难题,双方仍在“先付还是先解”上犹豫。对此,承办法官采用“执前扣划”方式,即通过将财产处分环节前移,在不解除保全措施的前提下,直接从冻结的营销公司账户里划拨83万元至法院账户,同时解除对账户的查封,后续再对案款进行发还。
“真没想到,不用等到判决执行,我们的钱这么快就能到账。”科技公司代理律师在收到首期款后表示。
“法院的这个办法,实实在在地帮我们企业解决了大难题,保住了公司的信誉和经营节奏。”营销公司负责人同样如释重负。
这一步既可以节约后续申请执行的成本,又实现“付款、解封同步走”,双方对该方案均予以认可。
最终,双方在2025年9月签署调解书。首期“执前扣划”顺利履行后,营销公司的资金压力得到缓解,科技公司也及时拿到了首期案款。整个案件从保全到调解完成仅用30余天,还为当事人节省了超5万元的执行成本,受到当事人一致好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上一篇:刘海城,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