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娇娇
10月15日下午,“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同主题系列讲座开讲。在广东省博物馆一楼学术报告厅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教授带来以“清代广东对外贸易的体制脉络”为题的首场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安东强的讲述从广东人的“生计密码”切入。他表示,早在秦汉时期,不同于中原百姓以农耕为生,广东滨海人群“向海而生”,这是当地人日常的生活结构和天然的生产方式。后来朝廷发现,海上贸易能带来白银、特产等收益,还能通过收税充实财政;另外,管控好海上贸易,也能减少海盗、走私,稳定海疆。所以,朝廷慢慢把滨海人群的生计纳入管理,变成王朝事业的一部分。由此,广州在海外贸易中的枢纽作用逐渐被朝廷重视起来,滨海人群自发的生计行为也有了制度约束,“广东外贸一千年”登上历史舞台。
安东强表示,自古以来,广州便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座重镇,这离不开其地理与气候优势。“广州是进入中国沿海的首选或重要枢纽之一,而且广州及周边地区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受台风袭扰的程度很小,航行安全性更高。”他打趣道,“要相信古人的智慧。”
15世纪末,哥伦比亚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大西洋与广东有了贸易上的“双向奔赴”,长久以来作为海上贸易链条的“西洋”(印度洋)被“大西洋”所取代。“古代中国用铜钱,但海上贸易更爱白银,不仅值钱还能当压舱物。”安东强指出,白银是跨洋贸易往来的关键。
随着海上贸易越做越大,“怎么管”成了朝廷的难题。“难的不是管贸易本身,真正让朝廷头疼的,是怎么管好那些来做生意的外国人。古代中国朝廷不排斥外国人,但是华洋杂居是统治者不能接受的,分地而居成为管理办法。”安东强介绍,例如,唐宋时期设有蕃坊专供外来者居住,明代澳门成为了葡萄牙人的居留地,“(明代)当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朝贡接待应酬是笔很大的开销;二是民间海上贸易如果按照宋代办法征税,当地官员很吃力,因而不再按照货物,转而依据船只吃水等征税。这是广东当地官员变通的办法。”安东强进一步解释,海上贸易首先要保证朝廷、地方政府和民间商人三方获利,才能持续运行。
到了清代,康熙时解除“海禁”,设立江、浙、闽、粤四个海关。“康熙认为开海贸易不仅于民生有益,全国各省都能受益,向富商大贾课税可充闽粤兵饷,减轻内陆省份接济的负担。”安东强说。
乾隆时期则实施“一口通商”政策,将对外贸易的管理集中于粤海关。“十三行成为了皇家贸易代理人”,安东强认为,“‘一口通商’非传统认为的‘闭关锁国’,而是清政府对西洋贸易管理方式的调整。”由此,广东形成了以广州为核心、粤海关监管的十三行垄断体制为基础的外贸体系,这深刻影响了此后近百年的中西贸易格局,也是理解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