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产业协同、生态转化、人才留存等关键命题,梅州如何持续推动融湾从政策利好迈向内生增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认为关键在于进一步锚定自身资源禀赋,在产业协同中避开同质化竞争、打造互补优势,在人才引育、产业配套、公共服务升级中构建差异化生态,让政策优势真正沉淀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内生动能
南方日报: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您认为梅州能实现这一增长成绩,关键在于其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抓住了哪些独特的发展机遇?
谢宝剑: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本质上是“抓住机遇、转化机遇”的成功实践。梅州得以用“主动对接”的姿态,将外部机遇转化为内生增长动能,具体可从四个维度来看。
首先,共识的机遇——信心是发展的“黄金底色”。在《梅州方案》出台前,梅州虽有融湾意愿,但全市上下对“如何融、融什么”的认知尚未完全统一。而《梅州方案》的明确提出,相当于为梅州绘制了清晰的“融湾路线图”,让政府部门、企业、群众都看到了发展方向。这种共识的凝聚,绝非简单的政策传达,而是思想动员,为梅州融湾注入了“强心剂”,让每一个市场主体、每一位市民都成为融湾的参与者、受益者。
其次,政策的机遇——资金与资源的“杠杆效应”。苏区发展,最缺的往往是启动资金与政策支持。《梅州方案》直接带来了各类政策机遇,特别是在关键重点领域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如在产业培育上,对苏区特色产业给予税收减免、补贴支持,能够在发展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三,交通的机遇——从区位短板到枢纽优势的转变。《梅州方案》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融湾的“先手棋”,围绕打造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海西经济区的桥头堡,建成梅龙高铁助力梅州融入大湾区1.5小时交通圈,瑞梅铁路、武梅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动工建设,韩江航道获批国家高等级航道,梅州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凸显。
第四,营商环境的机遇——“倒逼改革”带来的要素集聚。融湾不仅是物理距离的拉近,更是制度环境的接轨。《梅州方案》倒逼梅州开展了一系列营商环境改革,有力打破了梅州与湾区的“制度壁垒”,让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愿意来、留得住。
这些机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梅州形成了“组合拳”效应。
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使梅州成为湾区的文旅消费大市场和投资发展主战场,同时,更优的营商环境为原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新企业的落户和可持续发展破除了发展瓶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也为企业吸引了人才、资金等,通过与湾区的产业链对接,延伸了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
推动与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
南方日报:您认为梅州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的过程中,应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区域产业同质化竞争风险,从而实现与大湾区产业的协同发展?
谢宝剑:梅州在融入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有着独特的机遇与挑战,要实现深度协同与互补发展,需从多个维度精准发力。
首先,梅州要深度挖掘并立足自身资源、产业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梅州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较为完备的产业基础,在交通方面,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逐渐缩短。基于此,梅州应聚焦制造业,在制造业当家方面精准定位,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汽车、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配套基地。
其次,梅州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梅州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这为发展抽水蓄能、储能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梅州可以在抽水蓄能、储能产业配套上加大投入,吸引相关企业和技术人才入驻,完善产业链条。
在农业领域,梅州也有深厚的底蕴,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势特色农业、林下经济等。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将梅州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大湾区市场,促进乡村内涵式振兴发展。
此外,梅州还可以发挥“体育+”优势,可以大力吸引湾区观众到梅州观赛、消费和培训,举办各类足球赛事、体育培训活动,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体育经济和产业,开辟体育制造业新赛道。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梅州不能缺位、不能落后,利用丰富的农林、物流、文旅、应急、监测等场景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发挥文化底蕴优势和乡村产业社区优势,吸引数字游民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和配套的应用场景创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吸引企业扎根、人才留存
南方日报:在人才评价标准对接、产业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采取哪些差异化举措,才能真正吸引大湾区企业扎根、人才留存?
谢宝剑:梅州在进一步推动《梅州方案》落实的过程中,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紧密结合梅州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据发展的迫切需求,打好政策“组合拳”,全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吸引力的发展生态圈。
在人才领域,梅州要持续发挥“免费梅州”“团圆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的独特优势,让人才安心发展。与此同时,在评价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对梅州发展的实际贡献。
在产业配套方面,要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采取“抓大也引小”的灵活策略。一方面,要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带动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不能忽视中小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做好产业链配套和要素支撑,让企业真正实现“左邻右舍找螺丝,方圆十里招工人,足不出户借到钱”。
在公共服务方面,梅州要聚焦企业和人才急难愁盼的教育医疗问题。发挥对口协作优势,通过数字化、专家帮扶、专项支持等多渠道提高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做好各类口袋公园、活力地带建设,“以年轻的城吸引和留住年轻的人”,以青年友好型城市为核心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韧性。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黄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