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检察“银发调解团”助力矛盾化解
近年来,大冶市检察院组建由退休检察官组成的“银发调解团”,奏响社会治理的和谐新曲。
用家常话解“疙瘩”
面对法律条文与群众理解之间的鸿沟,银发调解员将专业表述转化为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家常话。
在一起长达14年的借款纠纷引发的拒执案件中,71岁的张奶奶罹患重病、急需用钱,而借款人刘某靠打零工抚养两名未成年子女,无力一次性偿还——一方怕“血汗钱打水漂”,一方恐“被逼入绝境”,僵局迟迟无法打破。
期间,银发调解员没有引用“执行和解”“分期给付债务”等法律术语,而是用“杀鸡取卵不如细水长流”等一番家常话婉言相劝。
最终,张奶奶放下顾虑,刘某当场承诺按时还款。一桩多年积案就此画上句号。
用真情解心结
叶某与方某本是邻居,却因琐事起了冲突。检察官带领银发调解团队赴村,将双方分别请到村委会沟通室。
一杯热茶、一句关心、一份理解,让当事双方尽述委屈和愤怒。待心平气和后,双方终于同意协商。
然而,在赔偿数额趋近一致时,方某却因外部干预要求增赔,调解再次陷入僵局。此时,团队又联动镇政府、综治中心等多方力量一起做工作。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甘当“引路人”
银发调解团成员把群众工作经验提炼总结成“三看二辨”工作法:看眼神、观肢体、察表情,辨得清“真实诉求”与“主要矛盾”。
这一工作法,也传给了青年干警。
程氏兄弟俩因建房发生争执,哥哥一时冲动致弟弟骨折,亲情出现裂痕。
青年干警小李在银发调解员指导下开展调解。期间,小李敏锐捕捉到兄弟俩反复提到的“一时冲动”“不懂事”“从小一起长大”等话语,判断出他们的深层需求其实是“被理解、被认可”,遂将修复亲情关系作为突破口。
小李让兄弟俩面对面坐下来沟通。经过一番疏导调解,哥哥诚恳道歉并积极赔偿,弟弟也放下怨恨主动免赔,兄弟俩握手言和。
自今年3月“银发调解团”成立以来,已促成20余件刑事案件和解。
(兰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