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0月13日举行的潮州市规范行政执法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潮州将全面推行“企业宁静日”制度。每月1日至20日,除涉及安全、环保、食药和投诉举报等特殊情形外,行政执法部门原则上不得入企实施行政检查。
推行“企业宁静日”制度是潮州市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之一。根据会议发布的《潮州市规范行政执法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下称“行动计划”),潮州还将从规范执法主体管理、规范执法权力运行、规范执法监督保障三方面入手,以一系列硬实举措为企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项制度从源头规范执法行为
根据行动计划,潮州创新推出“企业宁静日”制度、涉企“综合查一次”制度、涉企行政检查“亮码入企”三项核心制度。
“企业宁静日”(每月1—20日)期间严格限制入企检查。确需开展的,须提前2个工作日向同级司法行政部门报备。该制度适用于本市依法登记的企业,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原则逐步推进实施,将在三年内实现全覆盖。
该制度还明确了“五个严禁”,严禁以调研、考察、指导工作等名义变相开展涉企行政检查,严禁委托或变相委托村(社区)相关人员实施涉企行政检查,严禁借检查之机向被检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严禁要求企业参加带有强制性收费的业务培训、民俗活动,严禁把落实“企业宁静日”当作不履职、不作为的借口。
深化涉企“综合查一次”制度则重在破解“重复检查”“多头检查”等难题。潮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庄英群介绍,该局将组织各相关部门于10月底前形成本级“综合查一次”事项清单,推行简单事项“一表通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此外,潮州还将推行“亮码入企”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入企检查时依托“粤执法”平台亮出电子执法证,实现“亮证即亮码、亮码即定位、定位即监督”的数字化实时监测,从源头上规范执法行为。
1—8月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37.27%
实际上,今年以来,潮州市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已有突破性进展。数据显示,1—8月,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37.27%,涉企行政罚没金额下降47.09%,涉企行政执法类行政复议申请量大幅下降72.72%。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新增数量同比上升25.47%,企业满意度明显提升。
潮州市司法局局长吴楚峰在会上介绍,潮州市持续深化包容审慎监管,目前施行的“减免责”事项约400项。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共运用“减免责”制度办理执法案件27724宗,减免罚金额超1800万元,惠及企业600多家。同时,适用执法“观察期”办理案件10宗,实施公开道歉承诺从轻处罚案件近50宗,减少罚款近400万元。
优化服务与整顿“散乱污危”并行
值得关注的是,“散乱污危”工业企业并不适用于此次推行的“企业宁静日”制度。“这类企业是指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未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或登记手续,不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企业。”潮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林奕敏介绍,潮州市已制定专项整顿三年行动方案,分行业、分阶段开展整治。
营造一个让企业感受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环境,还需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潮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邱锋介绍,潮州已构建完善的营商环境政策体系,推出《潮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举措》《潮州市2025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等政策,实现企业开办“全链条”1个工作日内办结。同时创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涉企惠企政策“一码通”,汇集81项惠企政策和办事指南,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
此外,在执法队伍建设方面,潮州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覆盖全市行政执法人员及执法辅助人员,今年以来参训人数近6000人次。同时还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确保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
南方+记者 陈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