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不是醉驾挡箭牌,法律面前没有“侥幸”二字!
创始人
2025-10-13 18:46:25
0

三斤白酒下肚,他开启智能驾驶,在高速上行驶20公里后昏睡不醒。面对交警,男子的一句“我没开车”,折射出技术时代下的法律认知盲区。

同时,也有不少的网友对智能驾驶是否属于酒驾等相关问题产生疑问。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不少汽车技术升级,有了智能驾驶技术的辅助,让司机在驾驶过程中轻松不少。但是在酒后开启智能驾驶功能算酒驾吗?没喝酒的同伴开启的智能驾驶功能还算酒驾吗?

法律认定

面对各种“智能驾驶”辩解,法律给出了明确而统一的回应——技术不能成为违法的挡箭牌

从立法初衷看,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

小编认为,该条款的立法逻辑聚焦于驾驶人的生理状态而非车辆操作模式。因此,判断是否属于醉驾的标准应该是“饮酒者能否安全控制车辆”,而不是“车辆是否由人工操控”。

即便开启智驾功能,饮酒者的反应速度、判断力已大幅下降,根本无法履行 “随时接管车辆” 的法定义务,这与法律禁止酒驾的初衷完全相悖。

从司法实践看,只要驾驶人实施了启动车辆、设定行驶指令等初始操作,且车辆发生位移,即构成法律意义上的“驾驶”。

2025年四川李某案中,即便李某声称“在副驾睡觉”,但法院查明其醉酒后完成了车辆启动和智驾路线设定,最终以危险驾驶罪定罪量刑。北京东城法院在闫某某案中进一步明确:“智能辅助系统只是工具,驾驶人的初始控制行为已确立责任基础”,这一裁判观点已成为司法共识。

由此可见,责任主体并没有因为技术升级而转移。

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目前市面上99%以上的智驾功能属于L2级及以下辅助驾驶,其核心特征是“人机共驾”。也就是说,系统仅能提供转向、跟车等辅助,驾驶人必须全程监控环境并随时接管。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明确规定, 有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责任的,由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这直接否定了 “系统代驾” 的免责可能。

另外,部分驾驶人试图通过技术手段规避监管,如加装“智驾神器”欺骗方向盘检测系统、伪造系统操作记录等,但这类行为反而会加重法律后果。

目前,市面上车辆只配置了驾驶辅助系统,对驾驶员依赖性较高,不能代替驾驶人成为驾驶主体。因此,开启驾驶辅助系统,不能成为从轻处罚的理由。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不管有没有智能驾驶,都不要启动汽车,不要坐在驾驶位。

醉驾法律后果

醉驾的法律后果是非常严重的。2011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将醉驾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罪。

2023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醉驾入罪标准及从重情节,例如逃避检查、屡次违法等情形将依法从重处理。

刑事责任方面,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危险驾驶罪,依照刑法规定,处拘役并处罚金。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醉驾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将被判处拘役,并处罚金。这一刑罚虽短,但属于刑事处罚,会直接记入个人犯罪档案。若醉驾存在法定从重情节,刑罚将显著加重。

根据2023年“两高两部”《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第二十四条规定,对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的醉驾被告人,依法宣告缓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

(一)造成交通事故致他人轻微伤或者轻伤,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造成交通事故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未赔偿损失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四)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汽车的;

(五)血液酒精含量超过180毫克/100毫升的;

(六)服用国家规定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后驾驶的;

(七)采取暴力手段抗拒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或者实施妨害司法行为的;

(八)五年内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查获或者受过行政处罚的;

(九)曾因危险驾驶行为被判决有罪或者作相对不起诉的;

(十)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更严重的是,若醉驾引发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将构成交通肇事罪,量刑直接升级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将处3-7年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最高可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行政责任方面,根据酒精含量与驾驶车型的不同,处罚力度呈现阶梯式升级,且对营运车辆的处罚尤为严厉。

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20mg/100mL 且<80mg/100mL属于酒驾

初次酒驾将被处以1000-2000元罚款,同时驾驶证被暂扣6个月,并一次性记12分。这意味着驾驶人在半年内无法合法驾驶车辆,且需重新参加满分学习与考试才能恢复驾驶资格。

再次酒驾处罚直接升级为10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2000元罚款,同时驾驶证被吊销。相较于首次处罚,新增的拘留处罚会留下治安违法记录。

对于营运车辆,无论是否首次,均面临5000元罚款、15日拘留,且驾驶证被吊销,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对于以驾驶营运车辆为生的从业者而言,这相当于直接切断了收入来源,可见惩罚之严厉。

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80mg/100mL属于醉驾

非营运车辆醉驾的话,驾驶证被直接吊销,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同时需接受约束至酒醒的强制措施。若血液酒精含量≥150mg/100mL,一律立案追究责任,不存在“免于处罚”的空间。

营运车辆醉驾的处罚更为严苛,驾驶证吊销后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且即便重新考取驾照,也终身不得再驾驶营运车辆。

若醉驾引发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将被依法吊销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彻底丧失驾驶资格。

综上可以充分印证,智能驾驶无法规避法律责任,酒后开车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

技术可以革新,但法律底线从未改变。智能驾驶系统的设计初衷是辅助驾驶,而非替代酒后驾驶的违法行为。使用新技术规避法律责任不仅不被允许,还可能增加道路安全风险。

对未来的期许

另外,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也需不断完善。小编认为,未来在智能驾驶方面的立法方向上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1、明确不同级别自动驾驶模式下的责任划分。

根据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驾驶自动化等级分为0—5级。目前市面上消费者能接触到的智能驾驶系统,均属于有条件自动驾驶(L2级)或部分自动驾驶(L3级)。4级高度自动驾驶尚处试点阶段,并未安装在家用汽车上。对于将来技术革新后,是否有不同的法律标准,仍需确认。

2、完善智能驾驶数据记录与取证标准。

传统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主要依赖证人证言、刹车痕迹、碰撞位置等物理证据,以及驾驶人的陈述。但在智能驾驶时代,事故可能源于系统的算法决策错误、传感器误判、人机交互故障等无形因素。

因此,必须有一个客观、中立、无法篡改的“见证者”来记录事件全过程。这个“见证者”就是智能汽车的数据记录系统。

3、加强公众对智能驾驶功能正确使用的宣传教育。

智能驾驶技术不断革新,必须让公众深刻理解,在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智能驾驶的核心是“辅助”而非“替代”,驾驶员永远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只有当“安全第一,责任在我”的观念深入人心,技术创新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安全与福祉。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智能驾驶解放的是双手,绝不能成为对生命敬畏的解脱。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每位道路参与者都应当牢记安全责任,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编辑:众众

审核:邱邱

封面制作:丹丹

法律审核:小元律师

本文内容综合官方媒体,仅代表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欧洲化工行业:困境中转型,盼政... 【欧洲化工行业深陷困境,转型复苏成焦点】欧洲化工行业正面临深刻困境,若想挺过难关,需加快转型,探索新...
闲鱼“仅退款”方式太离谱!50... “我800块的东西,就因为24小时没看消息,直接白送给骗子了?!” 10月13日,微博近500万粉丝...
男子自称23年前“蓝极速网吧纵... 近日,一男子在抖音发视频自称是当年蓝极速网吧放火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引发关注。 10月13日,抖音...
优化营商环境再“加码”,潮州将... 记者从10月13日举行的潮州市规范行政执法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潮州将全面推行“企业宁静日”...
巡察刚开始,肖汉华落马 广东东莞市纪委监委10月13日消息,东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肖汉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东...
广东通过条例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党...
重庆女子因离婚纠纷迁怒他人,持... 近日,重庆一菜市场附近有女子持刀行凶致人死亡引发关注。10月13日,南都N视频记者从重庆市公安局九龙...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没... 界面新闻记者 | 刘婷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经济科学奖颁发给乔尔·...
重庆警方通报女子持刀行凶致人死... 10月13日,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 10月11日18时许,九龙坡区马王三村农贸市场...
海南华铁36.9亿大单告吹引发... 雷达财经雷助吧出品 文|阑珊 编|深海 9月30日,海南华铁发布《关于子公司终止的公告》。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