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毕节市人民检察院发布公告,决定对一起涉及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进行公开听证;另一则消息,9月底,贵阳市白云区人民检察院发布聘任50名来自律师等行业的法律工作者作为听证员的消息,这50名听证员将从案件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两件看似独立的事件,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信号: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强力推动下,一场以“公开听证”为核心的司法透明化改革,正在贵州大地纵深推进,司法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公众敞开大门。
公开听证打破司法办案的“围墙”
曾经,检察机关的听证活动多限于系统内部,如同在一道无形的“围墙”内进行。虽然依法依规,但缺乏外部视角的注入,难免让公众对司法过程产生距离感。
应听尽听,白云区检察院举行案件公开听证会。
2020年,最高检出台《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为公开听证制度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依据和操作指南,对存在重大争议或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应召开听证会,“应听尽听”成为硬性要求。
“司法不应是冰冷的条文运作,而应是有温度的社会共识构建。”贵阳市白云区人民检察院一位检察官的这句话,道出了听证员制度的深层意义。引入听证员,正是为了拆掉这堵“墙”。
公开听证会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弥补内部审查可能存在的盲点,提升司法公信力。尤其是在一些疑难复杂、争议较大的案件中,公开听证,听证员能凭借其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为检察官提供“天理、国法、人情”平衡的重要参考。
“听证员的多元视角,有助于我们发现专业视野之外的盲点,让最终的处理决定更能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从而提升办案质效。”白云区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听证让监督从“形式”走向“实质”
白云区人民检察院50名听证员的聘任,是贵州检察机关深化司法民主化、推动“阳光司法”的生动剪影。
与一般的公众监督不同,白云区人民检察院此次聘用的50名听证员,清一色是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这一选择,让法律监督拥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他们具备扎实的法律素养和丰富的实务经验,能够听懂复杂的案情、看清争议的焦点,并能提出切中要害的专业质询和建议。他们对检察听证程序是否规范、证据链是否完整、法律适用是否准确等关键环节的监督,不再是“外行看热闹”,而是“内行看门道”。
“过去作为代理人参与案件,视角是片面的。现在作为听证员,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一名新受聘的律师听证员感慨道。
这种深刻的参与感,源于制度的坚实保障。根据规定,听证员在听证会上发表的意见,会详细记入笔录,作为检察机关依法处理案件的重要参考。这意味着,他们的声音“说了不白说”,而是能实实在在地影响办案进程。
让公正之光洒遍每个环节
这些听证员的范围有多大?答案是:覆盖检察机关办案的全流程和多类型。
从拟作不起诉处理的刑事案件,到刑事申诉、民事诉讼监督,再到关乎公共利益的公益诉讼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案件等,听证员的身影都将出现在这些关键环节。
在公开听证会上,他们可以现场提问、独立发表意见。这种“真监督、实监督”的制度设计,有效避免了“走过场”和“摆样子”,确保了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为了方便群众,检察官上门开听证会。
据了解,近年来贵州检察机关按照应听尽听原则,听证员参与监督的案件数量持续增长,监督质效不断提升,实现了从“个别参与”到“广泛覆盖”,从“形式监督”到“实质介入”的深刻转变。全省范围内,已有4000余名听证员投身于这项事业,成为贵州司法民主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司法的进步,从来不止于宏大的叙事,更蕴藏于每一个程序的公开、每一个环节的透明之中。从毕节的一起个案公开听证,到白云区50名法律人的庄严受聘,贵州检察机关正用行动宣告:正义不仅要实现,更要以人们看得见、能感知的方式实现。
据了解,检察机关聘任的公开听证案件听证员任期为3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华
编辑 涂涌
二审 刘娟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