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规定对市民群众有哪些利好?是否适用于商业建筑?”“措施里面提到的国家级开发区范围指管理范围还是核准范围?”10月11日,在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年度“民企会客厅”专题活动上,企业代表们提出问题,有关负责人现场答疑,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活动中,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聚焦制约企业发展的自然要素保障难题,宣讲了《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和用地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4)〉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及配套文件,以政企互动为纽带,系统推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工作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活动现场
20条措施助力“立园满园”行动
强化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和用地要素支撑,助力“立园满园”行动,今年7月,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了《措施》,从推进扩权赋能、强化要素保障、注重人才支持和加强管控约束四个方面提出20条措施,推动相关工作。在活动上,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措施》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解读。
在推进扩权赋能方面,据介绍,企业取得使用年限为20年的工业用地,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鼓励类工业项目,已完成项目达产考核,且符合开发区主导产业规划、达到长期出让准入条件的,经有供地批准权限的政府(管委会)同意后,可按法定最高出让年限50年办理原土地出让合同变更手续。对于这几个关键数据,参会企业代表纷纷重点记录。
在强化要素保障方面,据介绍,开发区范围内工业和物流仓储项目用地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所需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不足时,由市级调剂支持、优先保障。同时,支持开发区范围内工业用地混合利用,可与科研用地、商业用地、商务金融用地、物流仓储用地进行混合。
此外,有关负责人还介绍,开发区范围内工业项目所必须的设计、研发、检测、中试设施,其建筑面积可在项目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之外计算,且不大于工业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5%。
在人才支持方面也有专门内容。据介绍,《措施》提出支持区(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开发区互派干部交叉任职,并在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内推荐年轻干部到开发区工作,同时选派规划和自然资源业务骨干到开发区驻点服务,做好技术保障支撑。
多维度发力利好市民群众
近日刚刚印发的《补充规定》,相关细节内容也格外受到企业关注。“《补充规定》主要对市民群众有哪些利好?能否详细说明?”活动现场,有企业代表提出了这个疑问,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详细解答。
▲企业代表
据介绍,《补充规定》从配套设施、空间设计、环境品质等多维度发力,为推动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注入强劲动力。其中提到,不超过小区总建筑面积1.5%、权属归全体业主共有的门卫室、垃圾用房、物业管理用房等配套用房,将不再计入容积率计算。“这一调整是现行地面配套用房计容比例的3倍,能有效推动便民服务功能向环境更优、视野更开阔的地面区域布局。”该负责人说。
据介绍,阳台、飘窗等房屋附属空间的优化,更是精准契合市民对“亲近自然居住空间”的需求。例如《补充规定》将阳台、飘窗、入户花园、空中花园等附属空间的水平投影面积上限,调整为项目住宅计容建筑面积的30%,并将开敞式电梯前室、外廊、花池等此前管理空白区域纳入统一管控。同时,无论阳台是否封闭,均按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入容积率,既保障了建筑立面的协调统一,又为居民预留了更多室外休闲空间。
在环境品质方面,据介绍,《补充规定》鼓励住宅建筑采用坡屋顶设计,对起坡高度不大于0.6米、坡度不大于35°、屋脊结构顶板距楼面净高不大于4.8米的部分,不计入容积率。该负责表示,这一政策不仅能优化城市“第五立面”景观,还支持将光伏设施与坡屋面一体化设计,助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同时有效避免屋顶私搭乱建问题,保障建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