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扛起“重要窗口”的责任担当,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通过助力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开展涉外公证减证便民惠企专项行动、探索构建“全生命周期”涉外法律服务体系等方式,扎实推进省域涉外法治建设先行先试,努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涉外法治标志性成果。
多元化解纠纷
去年,在浙江省司法厅大力支持下,杭州仲裁委员会增挂“杭州国际仲裁院”牌子。作为浙江首家国际仲裁院,杭州仲裁委员会/杭州国际仲裁院选聘多国别、多法域、通晓国际经贸规则的涉外法律专家加入仲裁员队伍,能够审理涉外仲裁案件的仲裁员超300名,可以使用16种语言进行仲裁工作,涉外仲裁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杭州国际仲裁院已全面开展涉外仲裁业务,目前已受理涉外仲裁案件229件。
近年来,浙江各地积极探索涉外商事纠纷调解新路径,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义乌市司法局建强“以外调外”调解团队,聘请通外语、精贸易、有信誉的外籍人士,有效破除语言障碍,增强调解亲和力、公信力。如今,义乌市外调委共有调解员51名,由来自15个国家的20名外籍调解员以及31名来自行商协会和妇联的中国籍调解员组成。这支多元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涉外调解队伍从成立到现在,累计调处涉外纠纷1520件,挽回损失1.8亿元。
绍兴市柯桥区轻纺城有着5000余名外籍常驻商户,跨国贸易繁荣的背后,难免会有纠纷。柯桥区司法局会同公安、法院等部门聘请9名外籍商人协助开展涉外矛盾纠纷调解,目前已累计调处100余起涉外矛盾纠纷。
此外,绍兴市司法局联合法院、贸促会建立外籍调解员培训、舆情反映、信息互通线上线下联络点,发布外籍调解员章程,进一步规范人员管理。
公证便民惠企
近年来,浙江积极开展涉外公证减证便民惠企专项行动。浙江省司法厅推行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增服务质效“三减一增”创新举措,为加快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对外开放环境提供法律服务保障。
“材料多、周期长、程序杂,一直让我们企业最头疼,这次公证服务,不仅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更让我对衢州法治环境升级有了很深的感触。”近日,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卢先生专程来到衢州市信安公证处,向公证员吴飞燕表达了感谢。
去年此时,卢先生走进信安公证处,办理远赴巴基斯坦招投标项目所需的公证,却因公司法定代表人身在外地,相关材料不能立刻认证而无法办理。吴飞燕看出了卢先生的焦虑,迅速启动“绿色通道”,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局调取公司的相关信息,同时让公证员通过视频电话与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核实有关情况,并免费为企业起草了一份授权委托书。
短短几个小时内,原本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材料审核工作,就这样高效完成。截至目前,信安公证处已为该企业办理各类公证107件,累计减免公证费用11.08万元,助力企业产品出口至欧洲、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服务触手可及
自2010年起,浙江省商务厅、省司法厅每年在全省为外经贸企业开展“浙”里有“援”外经贸法律服务月活动,为行业进行“法律体检”,帮企业经营把脉问诊,16年来,累计为全省3万多家企业提供了“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法律建议和指导。
浙江各地司法机关聚焦企业事前、事中、事后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构建“全生命周期”涉外法律服务体系,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浙江省委依法治省办深入推进重点产业发展法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聚焦企业高频涉法风险,指导各地各单位针对性编制发布风控法务指引272部,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30个重点领域,并在“浙里办”“12348浙江法网”发布可公开的风控法务指引,供企业借鉴参考,助力企业知红线、守底线。
目前,全省已培育风控法务服务中心(点)242个,培育相关人才3000余人,指导帮助5万余家企业提升风控水平。
文章来源丨法治日报
记者丨王春
通讯员丨吕佳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