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德国总理默茨即将前往哥本哈根参加欧盟理事会。所有人都盯着他,想看看德国会不会在会上反对欧盟制裁以色列的提案。
这件事挺微妙的。长期以来,德国一直是西方国家中最坚定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之一。如今,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西方盟友一个个与德国立场拉开距离,结果德国在中东问题上反倒成了孤立的存在。
要理解这种局面,就得从历史说起。纳粹在二战中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这段惨痛的历史给德国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正因如此,质疑对以色列的支持,在德国长期是一个不可触碰的禁忌。前总理默克尔甚至明确表示,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国家利益的核心,这种表态在西方国家中极为少见。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德国就与以色列签订《卢森堡条约》,几十年来德国对以色列及犹太受害者的赔偿累计超过900亿欧元。本来,这是一种出于历史责任的姿态,但久而久之,却成了德国在中东政策上甩不开的负担。
与此同时,西方其他国家早已转变立场。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陆续承认了巴勒斯坦国,欧盟内部也在酝酿制裁以色列,理由是其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过于激烈。去年11月,欧盟议会对以色列“过度用武”进行谴责时,德国却投了反对票,当时已经显得格格不入。
今年8月,默茨突然宣布要限制对以色列的武器出口,这让各方都感到意外。左翼阵营对这一决定表示欢迎,认为终于顾及到了加沙的人道主义问题;但右翼阵营却反应强烈,尤其是默茨所在的保守派。巴伐利亚的基督教社会联盟更是公开反对,德国-以色列协会甚至批评这一决定是“哈马斯在宣传战中的胜利”。
其实,德国每年向以色列出口的军备价值约12亿欧元,主要是防空导弹和无人机零部件。军事合作本来紧密,默茨此举既想回应国际社会的批评,又不想彻底得罪以色列,结果却两头不讨好:以色列随即暂停了与德国的联合军演,国内右翼也怒气难平。
更让他难堪的是,连曾在默克尔时期担任外交顾问的霍伊斯根也站出来呼吁调整政策。他直言,如果以色列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做法继续下去,可能会变成一个“种族隔离国家”,并建议德国承认巴勒斯坦国。这种声音让默茨承受更大的政治压力。
与此同时,德国民众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过去,多数人因历史原因同情以色列,但随着加沙冲突持续恶化,情况不同了。联合国8月的报告称,加沙已有3.2万人死亡,150万人流离失所。大量平民伤亡让德国社会愈发同情巴勒斯坦。9月,柏林爆发了10万人大游行,高呼“停火与正义”,甚至有基民盟的议员参与,这在过去简直不可想象。最新的民调也显示,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人已经明显多于反对者。
国际法的层面上,德国同样面临尴尬。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调查报告指出,以色列的行为存在“种族灭绝风险”,但德国拒绝承认这一说法。外长瓦德富尔仍坚持,承认巴勒斯坦国必须等“两国方案”谈判完成。但许多学者批评德国在加沙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口头承认加沙局势严峻,却没有采取实质性行动。
如今,默茨陷入两难:若继续反对制裁,他将让德国与欧盟的裂痕进一步加深;若选择妥协,又可能遭遇国内右翼和以色列的强烈反弹。历史责任让德国难以轻易转身,但现实的政治、国际法与民意又不断推动它改变。
10月1日的欧盟会议,或许会成为德国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德国是继续背负历史的沉重枷锁,还是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勇敢面对当下的人道与国际法问题?默茨需要在孤立与突破之间,做出一个关乎未来的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