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世界非遗日,71位非遗传承人在佛山禅城接过了属于他们的“备案认证”。
“第一次得到这样的殊荣,很开心。”专注于非遗柴烧技艺传承的的潘周岩正是其中之一。当天,24岁的小潘受行业内几位老师傅的嘱托,给相关部门送上了锦旗。
锦旗背后,是众多民间非遗传承人对佛山禅城这项“备案非遗传承人”制度的集体肯定。今年,禅城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备案制度,并在全区开展了备案登记工作。入选的传承人由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颁发备案证书,纳入区非遗人才培育计划,还能获得培训、展示展演的资源共享机会。
一次“遗憾”,促成一次制度创新
禅城区推出的“备案非遗传承人”制度属全国首创。该制度旨在解决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一方面,获得官方认定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数量有限、门槛较高,且老龄化严重;另一方面,大量技艺精湛、长期在社区或家族中默默传承非遗的年轻“民间传承人”缺乏官方背书,在资源获取、社会认同和发展空间上面临诸多困境。
以往,有官方背书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难度不低。202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全国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教育部原中央教科所特聘研究员严敬群在研究中指出,目前全国从事与“非遗”工作有关的“非遗从业者”在百万人以上,其中,大约只有10%是进入国家非遗名录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社会上还散落着大量“有事无名”的“民间传承人”——他们未被官方认定,但事实上在家族或社区中传承着非遗技艺。
禅城这项制度的萌芽,与一位老手艺人的“遗憾”息息相关。
64岁的石锦新是禅城本土人,从事狮头扎作已47年。他是行业变革的亲历者,对狮头扎作全套工序技艺了然于胸,是不可多得的“宝藏手艺人”。同时,他还担任佛山市龙狮文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化顾问,助力醒狮文化通过200多家门店传播世界。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石锦新一直没有评上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这成为他埋在心底的遗憾。
了解到石锦新以及众多类似传承人的境遇后,禅城区非遗中心决心探索一项补充性制度,给予这些坚守者应有的“名分”和支持空间。
区非遗中心负责人坦言:“全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这是一次开创性的尝试。”从酝酿构思到最终落地,历时近一年,在此期间进行了大量实地走访、意见征集以及严谨的流程设计和汇报论证。
终于,今年中,一批民间非遗传承人获得首批备案,石锦新的梦圆了,几十位非遗传承人走在文化事业道路上更具信心。
“备案”,带来的不止一个名头
获得备案证书,意味着什么?
“因为这份官方备案,我得到很大的鼓励,未来会有更强的动力做好非遗技艺传承!”禅城区世代传承类备案非遗传承人黄敏言如是说。
黄敏言师承其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山彩灯非遗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玉榕,自2019年开始专职从事佛山彩灯的制作与传承。在母亲指导与长期练习之下,其技艺水平不断提高,作品曾获国家、省市级奖项,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积累了不少粉丝。
黄敏言。
然而,小有成就的黄敏言也会有“尴尬时刻”。由于她也并未获得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在新的场合开展活动时会迷茫,该怎么正式介绍自己?
类似的情况也在潘周岩身上出现过。他认为,绝大多数非遗传承人没有经过官方备案,其中也鱼龙混杂,有些打着非遗传承的名号却技艺人品不佳,容易把行业带坏,造成开展活动时难取得信任的情况。
潘周岩在上釉色。
因此,当禅城区“备案制非遗传承人”推出后,两位传承人便第一时间申请,并通过了相关审核。
当前,非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值得关注。以潘周岩为例,他出于热爱学艺柴烧非遗,但仅靠技艺传承难以养活自己,因此日常做一份临聘老师的工作,在假期空余之时继续“守艺”。
禅城区非遗文化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备案传承人,部门已建立资源对接群,优先对接各类媒体宣传资源,企业合作对接上何政府的文化交流活动的邀约。
部门介绍,近期,剪纸传承人张颖莹、陶艺传承人伍蔚蔚等通过机制对接中国手艺网免费为其进行非遗直播宣传;在今年暑假梁园夜游开园时,组织全部备案传承人集体入园体验,增强备案传承人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我可以通过这个证书更好地取信于人,目前已经计划与几所学校开展非遗课题相关的合作,也得到一些宣传机会。”潘周岩表示,备案身份为他推动“非遗进校园”合作带来了信任便利,是重要的“敲门砖”和“信任状”。
潘周岩在做直播。
曾是经济管理系出身的黄敏言也已经切身感到“官方认证”和“精神嘉奖”之外,进入政府视野后的“资源赋能”实效。
“备案后,商业邀约明显增多。”她透露,借助区非遗中心的资源对接,其已与东莞国潮品牌拼酷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共同开发融合非遗内核的拼装潮玩产品。
除“敲门砖”和“链接器”作用外,黄敏言坦言,自己并不满足于成为备案传承人。她理解,备案传承人是政府提前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培育,让手艺人做好前期成长,成为冲击“代表性传承人”的“人才梯队”。
敢饮“头啖汤”, 制度释放创新活力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佛山素有“敢饮头啖汤”(敢为人先)的精神。今年4月,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发出“辣味三问”,旗帜鲜明鼓励改革创新,燃起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弘扬“敢饮头啖汤”的改革创新精神。
在此背景下,禅城“备案非遗传承人”制度正是这一精神在文化创新领域的体现。
禅城区非遗文化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成长中的非代表性传承人普遍遭遇职业发展受限、传承空间受限的困境,有些非遗传承人甚至靠借贷在做非遗传承,反而是成熟的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自己的行业影响力,并不太仰仗政府的资源。
对于备案制非遗传承人,政府无直接资金扶持。部门介绍,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建立一支禅城文化双创的“先锋队”,政府更侧重在市场化上的资源对接,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去跨界合作,在市场上“赚大钱”,推动非遗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
黄敏言和小朋友们。
制度设计向来考验决策智慧。当扩大备案规模后,如何确保评审标准的严格性和传承质量?如何防止备案本身成为新的“门槛”或流于形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又应如何建立公平、透明的分配机制?
据介绍,该制度具体由禅城区非遗中心组织实施,按一年一次的频率组织传承人提交资料,减少审核评审环节,但是对每一类备案传承人,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如,世代传承类需连续从事非遗项目传承实践5年以上,熟练掌握核心技艺;需提供师承区级及以上代表性传承人的签名推荐证明,或传承谱系清晰,获得该项目的区级(含区级)以上行业协会认证的推荐认证的传承谱系材料;创新发展、传播推广类需要协会或者公司推荐,个人创作的内容需满足一定传播数据要求。
从年龄分布来看,禅城区首批备案的非遗传承人最小的20岁,最大的有88岁,其中以20~35岁的年龄段占比较多。部门表示,备案传承人更倾向于受文化“双创”方面资源倾斜,承担“创新”的定位。
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的严敬群曾在评论文章中发出呼吁:“谁来关注‘非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存和职业发展?”其认为,佛山市禅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在全国首开先河,从准入制度、考核标准、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多角度推动非遗传承人人才队伍建设,把非遗保护工作落实到“非遗人的发展”这个主体,具有前瞻性,也体现了政府职能部门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务实作风。
据介绍,禅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将在接下来推进 “备案传承人制度”的优化提升,如扩大群体基数,策划非代表传承人的交流展示活动,探索纳入全国符合条件的非遗从业者或传播突出的贡献者等。
微评
民间高手链接官方资源 非遗生态活力有新动能
常说“高手在民间”,一项“备案制非遗传承人”,让民间高手与官方资源有了互动。该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为长期处于“有实无名”状态的广大民间非遗传承者提供了官方认可的渠道,不仅有助于提升其社会认同感,更通过资源对接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非遗生态的多元化和活力注入新动能,是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人才梯队建设、优化非遗生态多元性的一次富有前瞻性的实践。在“再造一个新佛山”的进程中,此类聚焦“人”的发展、勇于打破常规的制度创新,尤为珍贵且值得期待。
统筹:李平 董淑云
采写:南都记者 孙振凌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