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深圳市罗湖区随着香港同胞持续涌入,深圳香港跨境家庭(以下简称“深港家庭”)数量显著增长,跨境家事纠纷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深圳、香港两地婚姻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相关纠纷调解难度大、专业性要求高,成为影响深港家庭和谐与深度融合的民生痛点。
2023年,深圳市罗湖区司法局联合罗湖区妇联成立深圳市罗湖区深港家事调解服务中心,以平台筑基、专业赋能、服务延伸为抓手,整合司法、妇联、社工、心理服务及深港法律专业力量,为深港家庭提供“法律宣传+纠纷调解+心理辅导+情感联结”全维度服务,有效化解因法律体系与文化差异引发的家事矛盾,为深圳、香港深度融合夯实法治根基。
创新“五心”模式,精准回应跨境家庭需求
深港家事调解服务中心以“破解痛点、精准服务”为宗旨,构建“一站多点”服务网络,创新实施“五心”服务模式,精准对接跨境家庭多元场景需求。
“齐心微治理”破信息壁垒。针对跨境法律规则差异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深港家事调解服务中心制作6部AI普法短视频,内容涵盖跨境离婚管辖、财产分割等高关注议题,通过线上渠道广泛宣传;开展口岸开学日宣传、社区普法等活动,累计覆盖5200余人次,助力深港家庭明晰两地法律差异,提前规避纠纷风险。
“全心微课堂”强情感纽带。聚焦深圳、香港夫妻沟通障碍等问题,开设夫妻沟通赋能营,借助“跨文化沟通技巧训练”“家庭角色认知互动”等互动课程,帮助30余对夫妻提升情感联结和沟通能力。
“暖心微行动”促文化融合。通过组织“圣诞维港亲子游”“深港家庭飞盘赛”等亲子疗愈活动,吸引45组跨境家庭参与,在互动中增强亲子默契,缓解因文化差异引发的家庭矛盾。
“爱心微驿站”应紧急需求。组建由律师、调解员、心理辅导员、社工组成的应急服务团队,累计开展个案调解与心理辅导73场次,重点介入跨境婚姻危机、抚养权争议等紧急纠纷,为当事人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引导其理性解决家庭问题。
“恒心微关爱”暖特殊群体。携手香港“爱心妈妈”公益团体开展结对帮扶,面向跨境单亲家庭、困境家庭等群体,通过烹饪交流、游戏互动与心理陪伴等服务,传递跨境温情,惠及60余人次。
打造复合型服务团队,提升跨境调解质效
深港家事调解服务中心高度重视专业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熟知深圳、香港法律和擅长跨境沟通的复合型服务团队。通过整合司法、妇联、律师、心理咨询及社工等多方力量,构建“司法指导、妇联聚合、专业支撑、社工参与”的协同服务机制。在人员选聘方面,严格筛选具备深圳、香港法律执业背景的律师,积极招募拥有跨境服务经验的双语社工,确保团队能够精准解读法律差异,提供专业、高效的双语服务。
为提升团队实战能力,深港家事调解服务中心系统开展4期专题培训,课程涵盖“跨境婚姻家事法律比较”“调解技巧与情绪管理”“深港文化差异与家庭沟通”等内容;组织团队成员观摩家事案件庭审,借鉴先进经验;每月举办案例研讨会,集体研判复杂纠纷;开展6场模拟调解演练,全面增强团队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为调解服务提供坚实专业支撑。
深化服务延伸,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
为保障服务持续有效开展,深港家事调解服务中心致力于构建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的长效工作机制。
服务延伸方面,在香港同胞聚居的街道设立社区联络点,推动专业服务下沉基层,提供“家门口”的调解支持。
机制联动方面,加强与香港社会福利机构、公益组织及法律服务团体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与个案转介流程,形成深圳、香港协同处理纠纷。
经验推广方面,系统总结“五心”服务模式与典型案例,编撰成可复制、推广的服务指南,为同类案件开展跨境家事调解提供参考。通过持续优化服务内容、拓展合作网络和推动经验输出,深港家事调解服务中心不断筑牢深圳、香港家庭权益保障体系,为深圳、香港民生融合与法治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文/图:促进法治处、罗湖区司法局
通讯员:林立鸿